0  197615  197623  197629  197633  197639  197641  197645  197651  197653  197659  197665  197669  197671  197675  197681  197683  197689  197693  197695  197699  197701  197705  197707  197709  197710  197711  197713  197714  197715  197717  197719  197723  197725  197729  197731  197735  197741  197743  197749  197753  197755  197759  197765  197771  197773  197779  197783  197785  197791  197795  197801  197809  447090 

3.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液滴的感受?

 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滴所在的环境(液体的种类)有关。

试题详情

2.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①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的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③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

 ③象征类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的承受。现在以“无奈的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人在社会中、羊在圈中、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熟悉的学习是如何无奈的承受?

 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试题详情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1.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试题详情

 老师演示实验: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跟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试题详情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的方法。先把液体看成大量密集的小液滴组成,然后,用“大量、密集”的关键词,搜寻生活中的实例,把液体类比成“大米、苹果”等。针对一袋子大米,进行拟人类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粒大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讨论,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然后再利用象征类比,把“大米”的感受“无奈”,联系到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学生最熟悉的。对学习状况的研究得出:学习的感受与给学生的压力有关,与自己的“名次”有关,与所在的集体有关。根据这些类比,可以建立液体压强规律的假说。然后,用实验验证假说,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计测量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通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通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教学重点
探究式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类比法
教法
探究式教学
教具和媒体
多媒体,压强计,自制“可乐瓶”烧杯,水,刻度尺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⒈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

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

液体压强

设计理念

1.本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的要求。但这一节课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试题详情

⒈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⒉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

⒋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

⒌例题(略)

试题详情

⒈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⒉方向:垂直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⒊作用点:受力物体表面的接触面的中心。

⒋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试题详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⒈压力

①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②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让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③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④以按图钉为例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让同学们想一想:在相同的压力的情况下,不同的接触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一样呢?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接着演示图10-3的压强小桌的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和步骤。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再把小桌腿朝上放在泡沫塑料上,再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比较两次实验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从而得出: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出压强。

⒉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②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

③单位:牛顿/米2 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压强单位除了帕斯卡外,还有千帕(KPa)、兆帕(MPa)。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MPa=103KPa=106Pa=106N/m2

④课堂练习:单位换算

⒈ 1.56MPa =      =     Pa;⒉ 78000 Pa =     =    KPa

⑤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 Pa的含义是:1米2的地面受到的压力约1.5×104牛顿。

⒊例题(题目略)

边讲述边板演解题过程,给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解题的示范。讲完后,一定要特别交待在解题时面积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平方米,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课堂练习2:

⒋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举例说明:如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5×106帕,混凝土是(5-50)×106帕等等。

为了不压坏物体,使物体受到的压强小于物体能承受压强,因此人们就想方设法减小物体受到的压强。根据压强的公式可知:在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接着让学生读图3-6和3-7,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然后,观看“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的录象,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⒌根据上一课的作业中的“想想议议”制作一小课件,让学生观看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

小 结:

⒈压力,压力不是重力。⒉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⒊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试题详情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