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液滴的感受?
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滴所在的环境(液体的种类)有关。
2.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①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的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③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
③象征类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的承受。现在以“无奈的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人在社会中、羊在圈中、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熟悉的学习是如何无奈的承受?
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1.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老师演示实验: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跟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的方法。先把液体看成大量密集的小液滴组成,然后,用“大量、密集”的关键词,搜寻生活中的实例,把液体类比成“大米、苹果”等。针对一袋子大米,进行拟人类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粒大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讨论,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然后再利用象征类比,把“大米”的感受“无奈”,联系到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学生最熟悉的。对学习状况的研究得出:学习的感受与给学生的压力有关,与自己的“名次”有关,与所在的集体有关。根据这些类比,可以建立液体压强规律的假说。然后,用实验验证假说,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计测量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
过程与方法 |
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通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通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
|
教学重点 |
探究式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
|
教学难点 |
熟练运用类比法 |
|
教法 |
探究式教学 |
|
教具和媒体 |
多媒体,压强计,自制“可乐瓶”烧杯,水,刻度尺 |
教学过程
⒈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
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
液体压强
设计理念
1.本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的要求。但这一节课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⒈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⒉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
⒋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
⒌例题(略)
⒈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⒉方向:垂直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⒊作用点:受力物体表面的接触面的中心。
⒋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⒈压力
①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②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让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③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④以按图钉为例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让同学们想一想:在相同的压力的情况下,不同的接触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一样呢?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接着演示图10-3的压强小桌的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和步骤。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再把小桌腿朝上放在泡沫塑料上,再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比较两次实验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从而得出: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出压强。
⒉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②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
③单位:牛顿/米2 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压强单位除了帕斯卡外,还有千帕(KPa)、兆帕(MPa)。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MPa=103KPa=106Pa=106N/m2。
④课堂练习:单位换算
⒈ 1.56MPa = = Pa;⒉ 78000 Pa = = KPa
⑤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 Pa的含义是:1米2的地面受到的压力约1.5×104牛顿。
⒊例题(题目略)
边讲述边板演解题过程,给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解题的示范。讲完后,一定要特别交待在解题时面积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平方米,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课堂练习2:
⒋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举例说明:如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5×106帕,混凝土是(5-50)×106帕等等。
为了不压坏物体,使物体受到的压强小于物体能承受压强,因此人们就想方设法减小物体受到的压强。根据压强的公式可知:在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接着让学生读图3-6和3-7,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然后,观看“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的录象,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⒌根据上一课的作业中的“想想议议”制作一小课件,让学生观看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
小 结:
⒈压力,压力不是重力。⒉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⒊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