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8299  198307  198313  198317  198323  198325  198329  198335  198337  198343  198349  198353  198355  198359  198365  198367  198373  198377  198379  198383  198385  198389  198391  198393  198394  198395  198397  198398  198399  198401  198403  198407  198409  198413  198415  198419  198425  198427  198433  198437  198439  198443  198449  198455  198457  198463  198467  198469  198475  198479  198485  198493  447090 

5.大气压

⑴ 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用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⑵ 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⑶ 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吸盘。

⑷ 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① 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cm

② 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③ 结论:大气压p0=76cmHg=1.0×105Pa(水银高度差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④ 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约为10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一个标准大气压即:1.×105Pa (76厘米水银柱)

试题详情

4.液体的压强

⑴ 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⑵ 测量工具: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⑶ 液体压强的规律: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试题详情

3.固体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 公式 p=F/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压强p:帕斯卡(Pa);压力F:牛顿(N); 受力面积S:米2(m2)。

☆ 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⑷ 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强约0.5Pa ;一本书对桌面的压强约50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 应用:

①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②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试题详情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 A、B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⑵ B、C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⑶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对比法

试题详情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且物体竖直方向不受其他力时,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⑶ 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F     F-G    F

 

试题详情

5.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⑴ 由物体受力情况确定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⑵ 由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第十章  压强和浮力

知识梳理

试题详情

4.惯性:

⑴ 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 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试题详情

3.牛顿第一定律:

⑴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 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接下来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试题详情

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 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 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 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 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试题详情

1. 二力平衡:

⑴ 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⑵ 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⑶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⑷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