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氧化法
民间最形象的说法是"真金不怕火,怕火不真金".这是区别真伪黄金的方法最直观的方法,说明中国古代人们对金的抗氧特性早已有深刻的认识.金不易氧化、抗腐蚀.至于铜、铜基合金等则经火煅烧后,表面会生成一层氧化物.
7.试金石法
我国至迟在东晋时已能从条痕色上将银金矿与自然金加以区别.我国至迟在南宋,已知用"金等子"或"金对牌"来鉴别金的纯度,
6.采用冶金分离法测定金银的纯度
金常以自然金形态存在,因此,"在各种金属中,最先被人们在其完整的纯粹的物理形态上找到的是金,其次是铜,再其次是银和铁".但早期的采金者在成分上为能区别纯金块和非纯金块,后来炼金术士们(最早的冯金学家)将不了金愉与某些盐混合,置入原始的木炭炉烧结后,纯金就会流出来,剩下的残渣主要是氯化银,根据分离出来的金和银的重量,再计算金的成色,这是自然金成分的最初尝试.
我国古代人欠为了获得"上金"(纯度高的金),解决了金银分离难题.早在东汉时期,就发明了金的提纯方法.
银自然很稀少.最早的银主要来自方铅矿的银分离,随后发展了从银金矿石中分离金和银.
5.从合金性能来鉴别金(银)
古书中有相关记载,如"金性恶锡,畏水银"."金遇铅则碎,"和银者性柔","和铜者性硬", "金得银而虚,银得铜而疏","虚"即柔软,"疏"即粗,看上去不柔和细腻."咬时极软,即是真金".这是采用"硬度测定法"来判别黄金.
4.以颜色鉴别(银)成色
关于自然金的颜色,到明朝时,以颜色鉴别的成色已相当成熟.从现代合金知识来看,Au-Ag-Cu三元合金随成分变化可得不同颜色的合金,其自然的基本组成是Au和Ag,有的含的少量Cu,因此金的成色实际上决定于各元素的比例.我们祖先描述的变化规律基本与Au-Ag-Cu三元合金相图所示合金颜色一致.
3.利用矿物形态识别自然金
在自然中金很难见到.常见自然金形态多种多样,有块金、片金、颗粒金、树枝状金、晶体金、狗头金等.
2.权衡金银所用的衡器
没有衡器难知轻重,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所有古代的价值单位都是重量.金和银从古代起就用作货币,因此,自古以来就注重金银的重量测定.早在旧中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先进的金银衡器,如湖南楚墓出土的天平砝码共十枚,第2号砝码上刻有"钧益"二字,"钧"同均,"均益"就是平准分割黄金一镒的标准重量,从二号到十号砝码为一镒以下不同量值的单位,九个砝码加起来恰好等于第一号砝码即一镒的重量.由于铜砝码在地下埋藏二千余年,难免与原来的重量有所出入.
一镒黄金的标准量合今衡257.28克,一镒为十六两,一两黄金合今衡16.08.
古代希伯莱的一个金币和一个银币十分吻合,我们推测,中东地区的古金衡重量最小单位值可能是从中国传入的.
"镒"、"铢"、"两"作为金衡单位在战国时期已广为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布了统一度量衡的法令,对社会进步起了重量作用.古代中国的金衡制对推广称量货币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金银的比重
中国古代很早就从物理学角度提出了物资的比重概念,在西周初年管理币制的机构就已测定了的比重.涉及到银的比重,最早可见于《九章算术.盈不足》,经推算银方寸重十三两强.
中国周朝所测的金的比重与现今值相比差值不到5%,这是世界物理史上一项领先成就.各朝代所测金的比重均偏小,可能是金中银没有充分提纯的缘故.西汉时期所测金的比重为12.22,其值过于偏小,推测可能是"淡金"的数值.
历代所测银的比重值与今测值相差过大,从古代各朝代所测金、铜、铁、铅的比重都较准确而论,因此不应是测量问题,而应是物质对象的本质问题.从数据大小来看,其值应是"黄银"(银金矿物)的比重为(15.5~12.5).古代中国的"黄银"不提纯就直接作为贡品.
清康熙时所测的"纹银"是中国旧时的一种"标准银",亦称"足银",当时认为纹银成色很高,故有"十成足银"之称,其中,根据化验,纹银成色为百分之九十三点五以上.
14.运动会发奖用的金、银、铜制成的面积,图案及形状完全相同的奖牌,().其中奖牌质量最大的是( )
A.金牌 B.银牌 C.铜牌 D.无法确定
13. 有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把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铁块、铅块分别放入三个杯子的水中,则杯中水面升高较多的是()
A.放铁块的 B.放铅块的
C.放铜块的 D.三者都一样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