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9956  199964  199970  199974  199980  199982  199986  199992  199994  200000  200006  200010  200012  200016  200022  200024  200030  200034  200036  200040  200042  200046  200048  200050  200051  200052  200054  200055  200056  200058  200060  200064  200066  200070  200072  200076  200082  200084  200090  200094  200096  200100  200106  200112  200114  200120  200124  200126  200132  200136  200142  200150  447090 

1、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 0.1 m/s,我们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写出三个有关的情景

试题详情

3、音色

启发:声音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不同乐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出它们的声音。

学生活动:①请两位同学分别用二胡和笛子来演奏同一首歌曲,利用对比来听音。

②四位女同学站在教室后面念一首诗,每人读一句,其它学生听后指出是谁念的。

归纳:我们之所以能听出熟悉的人,熟悉的乐器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叫做音色不同。

介绍古代编钟,音色优美

小结:①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

②音色是由发声本身决定的

③响度、间调和音色的声音的三要素

试题详情

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声音不但有大有小,还有高有低,我们称为音调,同学们在讲话时,女同学的音调高,男同学的音调低,物理学中的音调大小,在生活中常用尖细、粗哑来表示,而在音乐 中常用音阶来区分。

设问:音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同学们能根据日常生活的事实或刚才各种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中,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或看法吗?

学生讨论……

引导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一定与发声体的振动有关,我们仍用钢锯条来探究这个问题。

简单介绍研究方法(出示钢尺)

按照表格的内容设计实验并得出结论:锯条的音调与锯条振动快慢的关系

振动部分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1/4锯条长
 
 
3/4锯条长
 
 
结论

归纳总结:

①振动快慢--频率    1秒内振动次数  单位:赫兹(Hz)

②声音高低--音调

③二者关系--振动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试题详情

1、探究声音强弱(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已经发现,小鼓的声音特别响,请敲鼓的同学谈谈,你怎么做的使小鼓特别响?边说边再做给同学们看看。

设问:①请你介绍一下,特别响时鼓面的振动有何特点?怎样让别的同学也能看到鼓面振幅大小,按照你设计的方案再做一次。

②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认为敲鼓时,声音响到什么程度与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小有关

学生讨论……

③换了声源,上述的结论还成立吗?能否根据表格的内容设计实验来验证?

锯条振动幅度与声音响度间关系

拨动形式
振动幅度
声音响度
轻轻拨
 
 
用力拨
 
 

学生活动:……

换用二胡可以做同样的 实验。

演示实验两次用力大小不同弹同一弦时比较声音响度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

振幅:表示振动的幅度

它们之间关系:响度大小是由振幅大小决定的

试题详情

设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如桌子、凳子、铅笔盒和尺子等比较它们发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同时让两名学生利用教具来动手做实验。

学生讨论:可能会提出声音现象在多方面的不同。

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声音的特征。

试题详情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通过录音机放出不同乐器的声音。
  让同学静息,眼睛闭好,请不同的同学讲话。
 
 
展示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声波的波形是不同的。
  声音的三要素:响
度、音调、音色。
活动1:辨别声音
 
辨别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
  辨别出是哪一位同学发出的声音。
 
 
 
观察波形图。
结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这种特色通常叫做音色或音品。
 
 
通过实验亲身体验什么是音色。
 
 
 
 
使学生对声波的波形有更直观地认识。
 
 
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问:上课时,老师一讲话学生就能听得见,是不是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如果需要的话,请你用事实说明。
2、测量声音的速度。
问: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那我们应该如何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呢?
  选择设计中的最佳实验方案,带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验。
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分好小组(4人一组),安排组长,
 
 
  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评估,指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大约为340m/s。
3、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水中约1500m/s
钢铁中约5200m/s
 
 
活动2: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答:需要。可能是因为师生之间的距离太短,声音的速度比较快,所以听不出时间间隔。
举例:雷雨天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回声。
设计实验。
 
 
 
第一人敲锣、第二人看见动作按秒表,第三人听见锣声喊“停”,同时第二人停表。第四人处理数据。试验完成,回到教室。
 
 
 
 
 
 
猜测并证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快慢的规律。
 
 
通过生活事例引起学生思考,提出假设,并根据事实证明假设。
 
培养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通过亲身实验,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阶段性探究能力。
 

试题详情

录音机、锣、鼓、秒表、皮尺

试题详情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表征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关于声速的估测对学生来讲,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实验结果也不是太精确,但是我觉得重要的在于测量方法,这才是学生应掌握的。

试题详情

4.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