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9985  199993  199999  200003  200009  200011  200015  200021  200023  200029  200035  200039  200041  200045  200051  200053  200059  200063  200065  200069  200071  200075  200077  200079  200080  200081  200083  200084  200085  200087  200089  200093  200095  200099  200101  200105  200111  200113  200119  200123  200125  200129  200135  200141  200143  200149  200153  200155  200161  200165  200171  200179  447090 

新授课 1课时

试题详情

2.            知道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

试题详情

1.            了解力的三要素。

试题详情

3.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充分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就要去研究这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个认识,也是学习后面几节的基本思路。

试题详情

2.关于力的示意图的教学,老师们可以先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对学生作些指导。比如,可以告诉学生:“科学概念是抽象的。为了使抽象的概念便于理解、表述和交流,人们常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图样或模型去表现他们。”力的示意图就是抽象的力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表现方法。

老师们注意,新课程标准在力的图示要求上比原大纲降低了:只要求画力的示意图而不要求严格的图示方法,即不要求先确定比例标度然后用有向线段按比例去表现力的大小。课程标准这样改变,一是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降低有关计算、作图方面的难度;一方面是因为示意图在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进行物理受力分析时用的最多,而只有在讲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等个别情况下才会严格按力的图示法作图。老师们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完全没有必要把已经删掉的“图示法”再补充进去。至于课本最后一句关于在示意箭头旁边标注出力的大小(课本图5-12),仍然属于力的示意图,因为没有要求用箭头的长度去按比例表现力的大小。

试题详情

1.对于力的单位,一是要强化一下单位意识,即第二章第二节中的“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二是要让学生对1N力的大小形成具体的印象。除了课本图5-10所给出的一些例子外,还可以再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比如物理课本大约3N,一瓶矿泉水(600mL)重12N,总之,围绕1kg的物体重10N等多举些数据,一方面增加了对1N大小的感性印象,一方面又为讲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作了些铺垫。

试题详情

3.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内容分析

本节学习三个问题: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力的示意图。示意图就是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因此,认识力的三要素是学习示意图的基础。

课本首先在第一节介绍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自己身边熟悉的一些事例“交流和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归纳出力的三要素。然后,从量度力的大小出发,引出和介绍力的单位“牛顿”,并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具体感知1N的大小。最后,介绍力的示意图,完成“如何描述力”这个主题。

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三要素,难点是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由于课本当前不涉及转动问题,对作用点的影响不必过分展开讲。只要学生通过开关门,使用扳手、推木箱等实例明白作用点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可以了。到第八章讲杠杆、高中讲牛顿第三定律和受力分析时,将会逐渐加深对作用点的认识,不用在这里讲的很多。

画示意图是学物理的重要方法和技能,也是本节的一个训练重点。

教学建议

教学时,应着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就“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交流和讨论,除课本图5-7、图5-8和图5-9所呈现的图景外,还应引导学生再举一些事例来丰富有关力的三要素的认识,一定要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不要由一两个事例就得出结论。

试题详情

2. 知道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认识。

试题详情

1. 了解力的三要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