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9992  200000  200006  200010  200016  200018  200022  200028  200030  200036  200042  200046  200048  200052  200058  200060  200066  200070  200072  200076  200078  200082  200084  200086  200087  200088  200090  200091  200092  200094  200096  200100  200102  200106  200108  200112  200118  200120  200126  200130  200132  200136  200142  200148  200150  200156  200160  200162  200168  200172  200178  200186  447090 

2、动手做一做

实验一:拿一本书(或练习本)卷成漏斗状放在耳边听教室里下课(或上课)期间的声音,再把书拿开听,比较声音的效果。

实验二:用手指将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再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感受音叉的声音。

试题详情

1、观察与思考

仔细观察别人的耳廓或对着自己的耳廓,从其形状和朝向上来分析这对人听声音的好处?

提示:人的耳廓与面部朝向一致,都是向前方,其形状像半个漏斗。这样的形状和生长方向一方面可以使来自前方的声音集中进入耳道,听起声音来更清楚,另一方面还有利于辨别声音的方向。

试题详情

1.鼓膜  听小骨  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   2。棒和牙齿   3。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4。C   5。C   6。D   7。A   8。C   9。C   实验题提示:用牙咬住铅笔时听到的敲击声,比不用牙咬住时听到的响得多。用牙咬住铅笔时,声音是经过牙齿、颌骨、肌肉传到鼓膜的,不用牙咬时声音是经空气传到鼓膜的,这个实验说明骨骼、肌肉的传声性能比空气的好

试题详情

10、把铅笔放在嘴里(不要碰到牙齿),轻轻的敲击一下,听一下声音,然后再用牙咬住铅笔,用手指轻轻的敲击一下,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并说明为什么?

试题详情

9、 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大侠双目失明,还能判断出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 A.他的眼睛根本就没有失明 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由于双耳效应,他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D.是一种巧合

试题详情

1、 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2、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他用一根棒来听取钢琴的演奏,他把棒的一端触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当琴弦发出声音时,振动就经__________传至内耳。 3、 间谍在偷听隔壁房间的主人说话时,总是把一个坚硬的物体放在耳朵边,使其听得更真切一些,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铜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  )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 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 5、 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若轻轻敲击鱼缸的上沿,则会看到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水-鱼 6、 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主要作用是美观 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的 C.耳廓主要防止杂物进入耳道中

D.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 7、 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B.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可以通过骨传导来感知声音 C.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 D.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8、 当人用手指将双耳堵住后,可出现的情况是:(  ) A.完全失去听觉 B.对听觉没有影响 C.可以听见外界极微弱的声音 D.可以听见外界较强烈的声音

试题详情

4、同步练习

试题详情

3.教学建议

关于课的引入,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图2-16所示的四幅插图,学生从四幅图中认识到:同样是乐音,也各不相同,引起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会有差别?怎样科学地区分它们?

也可以通过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美妙的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

还可以设计如下小活动引入课题:

⑴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器材(吉他、鼓等等),发出简单的声音;

⑵比较自己的器材发出的声音与其他同学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汇报:你认为声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声音的高低--音调

为了分解教学难点,可以把音调的初步概念提到“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之前来。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活动(即比较声音的差别),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然后再让学生尝试分别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或教师用弦乐器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在这里还可以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品味音调的不同。

总之,“音调”的初步概念是学生通过“听”建立的,而不是单纯靠语言描述学生就能理解的。

活动1的目的: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在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聆听,感性认识声音的高低跟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一是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这是分析问题常用的方法--比较法;二是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这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

进行实验:

做一做:使物体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

看一看:音调不同时,物体振动有什么不同?

活动时,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通过对比可以听出: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准备几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也可以用文具盒和橡皮筋进行实验,具体方法见本章“课程资源”之“1.文具盒弹出的乐音”。

活动后,让学生讨论“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存在怎样的关系?”

在活动1的基础上,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快,高;慢,低。

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波形比较频率有利于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频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学生实际演示一下,加深学生的理解。

器材: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频率越低效果越好)、话筒(卡拉OK用600欧,最后是带电源的)、导线若干。

操作:如图2.2-1所示,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的“Y输入”、“地”相连,将交直流转换开关拨到“AC”档,接通电源,将同步开关拨在“+”档,调节示波器的辉度,Y轴衰减旋到1,Y轴增益旋到最大,直到屏上出现横线为止,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如果没有示波器,可以打开电脑/程序/附件/娱乐/录音机/录音,让男生和女生分别对麦克风唱歌,观察波形图像的变化。

         图2.2-1                    图2.2-2

关于活动2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用二胡(或其他弦乐)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然后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学生会提出许多猜想。那么怎样对这些猜想一一验证呢?首先让学生讨论,提出实验的总体设计思路,如要研究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是否有关,可取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琴弦,让其张紧程度相同,分别弹拔,比较音调是否相同。如果学生设计的实验没有控制变量,教师提出质疑,引起学生思考、补充,然后形成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按教材上的方法进行分组实验,注意合理地控制变量,对音调的变化要注意分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辅导。

除教材提供的实验外,还可以用二胡来做实验:两根琴弦一粗、一细,弦的松紧可通过旋转琴轴来控制(如图2.2-2所示),振动部分的弦长可通过移动琴枕来控制。用二胡进行实验,操作方便,效果较好。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完成教材中的填空:低;高;高。

关于“信息游览”,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图2-22、图2-23的相关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或让学生自己发现所隐含的信息):

⑴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⑵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⑶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最后告诉学生,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声带发育时期,有一段时期称为‘变音期’,一定要注意自己声带的保健,不要模仿奇怪的声音。

试题详情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研究声音的高低--音调,并通过探究活动认识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本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节主要让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听到声音的过程,本节则对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进行“区分”,首先研究声音的一个特征:音调。只有学好本节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下节的内容:响度和音色。

本节编写思路是:首先从图2-16所示的四幅图中认识到声音有差别,引起学生思考:怎样科学地区分它们?接着通过活动1,先认识声音有高有低,然后探究并发现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音调和频率的概念,并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然后用波形图显示物体振动的频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再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中所说的C调、D调,就是指音调。接着,通过活动2,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本节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实验,既能加深学生对音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因而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单纯说“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且容易和响度混淆,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