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0307  200315  200321  200325  200331  200333  200337  200343  200345  200351  200357  200361  200363  200367  200373  200375  200381  200385  200387  200391  200393  200397  200399  200401  200402  200403  200405  200406  200407  200409  200411  200415  200417  200421  200423  200427  200433  200435  200441  200445  200447  200451  200457  200463  200465  200471  200475  200477  200483  200487  200493  200501  447090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探究过程:

先让学生回家时认真观察厨房所有的炊具、做饭、烧菜的全部过程,回忆自家厨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及看到的有关物理现象,思考哪些与学习的热学知识有关,怎样解释其现象,做好笔记.

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班级讨论、交流(小组推选代表)

试题详情

1. 让学生了解厨房里所涉及到的热知识,通过厨房炊具及餐桌上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提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试题详情

3.教师归纳小结

探究结果:

(1)炉灶上面安装抽油烟机、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的对流,使厨房里的油污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房间.

(2)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处有一层水蒸气,它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的散失.

(3)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后,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4)冬天或气温很低的情况下,往玻璃杯中倒人沸水时,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各部分温差过大,膨胀不均匀,致使杯子破裂.

(5)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人冷水中浸一会,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蛋壳与蛋白遇冷后都会收缩,但它们的收缩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6)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嘴,因为汤面上一层油;阻止了液面下水的蒸发,平时看到的热汽正是液面蒸发出来的水蒸汽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7)炒菜主要是用热传导的方式,煨汤、煮饭、烧水等都是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8)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底部迅速放热收缩,而上部温度降低很慢,砂锅上下收缩不匀,故易破裂.

(9)液化气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装在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液态变成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10)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热蒸汽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经它们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热量(液化放热).   ]

(11)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不觉得怎么烫手.这是因为热馒头接触手上的凉水时,凉水迅速汽化而吸走大量的热,传到手上的热量少了,短时间内手不觉得烫.

(12)夏天用我国南方一种陶土做的凉水壶装开水,会很快冷却,且比气温低,这是因为陶土容器中的水可以渗透出来,到了容器壁外的水会很快地蒸发,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收大量的热,因而使水温很快降低.当水温降到和气温一样时,水还会继续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水温继续降低,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后,水又会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故水温不会降得过低.

(13)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常是要下雨的征兆.必须明确,自来水管“出汗”的现象,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由于自来水大都是来自地下,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水管壁,就会放出热量而液化,一旦水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湿度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14)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较高,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气”·  

(15)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白气”,这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现象.

(16)在热锅里和烧得温度很高的锅里滴有同样的一滴水,热锅里水滴先蒸干.原因是水滴滴入温度很高的锅中,接触处的水急剧汽化形成一层水蒸气,这层水蒸气托起尚未汽化完的水滴,减缓了水滴汽化的速度,同时引起了水滴的跳动,跳动过程中,由于水蒸气的散失,水滴受重力作用下落,将又与锅接触,再次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托起水滴.如此反复,水滴不断跳动,并且逐渐减小直至消失,汽化时间当然长一些,所以后蒸干,而水滴在热锅中直接汽化,很快蒸干.

(17)磨刀时要往菜刀上洒水,因为刀与磨石摩擦生热,刀的温度过高时钢铁硬度会减小,刀口就不锋利了,洒水后吸收了热量,刀的温度就不会升得过高了.

(18)当汤煮沸要溢出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把汤扬起再倒人锅内都可制止沸腾,.原因都是吸收锅里汤的热量,使其温度降到沸点以下,加冷水,因冷水的温度低于沸腾汤的温度,混合时,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再倒人锅内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温度比汤低,汤放出了一部分热量,温度略有降低,倒人锅内时,它又要从沸汤中吸收一部分热量.

(19)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撒人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破裂而导致响声

(20)煮食品时,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变的,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而结果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锅内的水干得快而已,白白浪费了燃料,正确的方法是用大火把水烧开后,就改用小火,保持锅内的水一直沸腾就行了,

(21)用压力锅煮食物熟得快,主要是增大了锅内的压强,提高了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22)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在锅内还能继续煮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的食物温度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还可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砂锅的温度降到100℃为止.

  (2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会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标准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未烧干,壶的温度总不会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所以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放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熔化,壶就坏了.

  (24)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月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分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5)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里,所以即使刮去一薄层,仍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

试题详情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探究过程:

先让学生回家时认真观察厨房所有的炊具、做饭、烧菜的全部过程,回忆自家厨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及看到的有关物理现象,思考哪些与学习的热学知识有关,怎样解释其现象,做好笔记.

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班级讨论、交流(小组推选代表)

试题详情

1. 让学生了解厨房里所涉及到的热知识,通过厨房炊具及餐桌上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提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试题详情

5、    夏天,人们看到冰棒周围有“白气”,冰棒纸外面有“白霜”,这是由于(   )

A.“白气”和“白霜”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白气”和“白霜”都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白气”是水蒸气的凝固现象,“白霜”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D.“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白霜”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教后记]

试题详情

4、    家用白炽灯用久后,灯泡内壁会发黑,这是因为电灯灯丝发生(   )

A.升华     B.凝华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凝华后升华

试题详情

3、    寒冷的冬天玻璃窗常会出现“窗花”,“窗花”出现在窗户的___(填 “内”或“外”)

表面。

试题详情

2、  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玻璃-起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_

__现象。

试题详情

1、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___热.物质从固态

 直接变成__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___热.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