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距
(u) |
像 距
(v) |
像的倒正 |
像的大小 |
像的虚实 |
主要应用 |
u>2f |
f<v<2f |
倒立 |
缩小 |
实像 |
|
u=2f |
v=2f |
倒立 |
等大 |
实像 |
|
f<u<2f |
v>2f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
u=f |
不
成 像 |
||||
u<f |
v<0 |
正立 |
放大 |
虚像 |
放大镜 |
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够完善,更多的是只对具体的表象有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分析理解、概括能力不强,探究问题能力不强,他们经常只从单一角度识记所学的知识点,不能将的所学的知识穿成线,形成知识面,更难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了,所以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本节课更加重视解决此问题。在具体形式上先分组实验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将蜡烛从无穷远逐渐靠近凸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连续的物像变化“动态模型”,从而突破难点,再用“作图法”从理论上证明成像的特点、规律,然后再研究这一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进行巩固训练。学生在这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中知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高。利用放大的伊拉克地图,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老师利用课件进一步深化结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课件中蜡烛与它的像的位置、大小、虚实变化,完整连贯地说出当蜡烛由无穷远逐渐靠近凸透镜过程中蜡烛与它的像的位置、大小、虚实变化。(该演示是对实验的有力和必要的补充,对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连贯、系统的物像变化“模型”,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光屏上得不到像,只能从光屏这一侧看到一个放大、正立的像
师:前三个像是能用光屏接收到的,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叫实像;最后一个像不能在光屏上得到,也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的,叫虚象。
师:我们通常使用的放大镜事怎么回事呢?
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
[生甲]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
[生乙]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什么影响?
师: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越厚放大倍数越大。
3. 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
2.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1. 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2.是否一直都能成像?
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板书,提出物距和像距的定义:
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提炼学生提出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节课探究的题目:像的大小、正倒跟物距间的关系
板书学生猜想的各种可能:
a. 物体离凸透镜越远,成的像越小,是正立的;
b. 物体离凸透镜越远,成的像越小,是倒立的;
c. 物体离凸透镜越近,成的像越大,是倒立的;
d. 物体离凸透镜越近,成的像越大,是正立的;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表格,并投影出部分学生设计的表格,指出优点和缺点,统一思路。
指导学生对实验器具摆放,将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一直线,应注意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等高、共线”等问题
为实验方便快捷,可以指定物距的具体数据,若实验凸透镜焦距为10cm,则数据如下表:
物距(cm) |
像距(cm) |
像的大小 |
像的倒正 |
30 |
|
|
|
20 |
|
|
|
15 |
|
|
|
8 |
|
|
|
在实验期间,巡视指导,当学生得出数据和各自结论后组织同学归纳总结。
教师展示课件,利用课件将整个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什么情况下放大?什么情况下缩小?有没有什么规律?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ü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