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件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认定目标,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小组互助”、“科学探究、质疑释疑”、“回扣目标、生活拓展”,即五个主界面按钮。交互性强
2、“认定目标,整体感知”板块:主能为“学习目标”、“整体感知”、两个分页面按钮,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进行独立学习,生成本节课重难点,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对知识和问题有了初步的见解。
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利用多媒体、运用图、文、音、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教师讲解、挂图、板书讲不清、道不明的难点、重点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3.在力的平衡知识学习之后,还要分析测摩擦力的原理。
1课后教师自己完成
2.在力的平衡知识学习之后,还要返回来补充静摩擦的有关知识。
(四).练习与作业:(供选择利用)
1.滑动摩擦力是当 时,在 产生的
物体 的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和 有关;压力大小一定时, ,摩擦力越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 ,摩擦力越大。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
或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 、 、
、
2.收拾房间时推重的物体比推轻的物体费力,这是因为重物对地面的 较大,因而受到地面的摩擦力较 的缘故。在水泥地面上推箱子比在土地面上推箱子省力,是因为水泥地面比土地面 ,因而箱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的缘故。
3.判断:
(1)只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摩擦力。 ( )
(2)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 )
(3)越粗糙的表面,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 )
(4)水平地面上运动着的物体,地面越粗糙,它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
4.用较小的力推桌子没有推动,是因为桌面与地面之间产生了 。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和斜面之间产生了 ,所以物体能静止不动。
5.用弹簧测力计拉着重20N的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匀速滑动,物体以1m/s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的示数为2N,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N,若物体以2m/s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N。
6.以下各摩擦中,属于有益摩擦的是( )
A、手握油瓶子,手与瓶子之间的摩擦;
B、机器运转时,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
C、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D、吃饭时,筷子与食物之间的摩擦。
7.采取下列哪项措施可以增大摩擦( )
A、把大油桶放在地面上滚动搬运;
B、张紧传动装置中的皮带;
C、向转轴中家润滑油;
D、增大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面。
8.假如没有摩擦,下列哪种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
A.地面上滚动的球,行驶的车辆很难停下来 ;
B.手拿不住笔写字;
C.人可以在地面上行走如飞;
D.用吹灰之力就可以将火车沿铁轨推动。
9.下表是某同学做“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得到的数据.
(1)实验时,要求木块在水平板面上做 运动,此时摩擦力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 。
(2)比较1、2两次的数据,可得结论是 。
(3) 比较2、3两次数据,可得结论是 。
(三).小结与反馈: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什么方法?
[学生](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教师](1)滑动摩擦力的定义:(由学生叙述)
(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由学生叙述)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由学生叙述)
(4)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由学生叙述)
(一)引入新课
如上图1,将小车放在长木板上,将长木板逐渐倾斜,让小车开始慢慢向下运动长木板固定;然后,将一方木块放在长木板上,发现方木块并不下滑。
[教师]问:刚才我们看到了什么?方木块为什么不下滑?
[学生]由于方木块受到了摩擦力。
[教师]方木块下滑是由于它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那么上面实验中的小车运动了,它是否也受到了摩擦力呢?
用小车代替方木块,并将长木板的倾角逐渐减小,直到小车不向下运动,发现此时长木板与桌面仍有一定的夹角。
[学生]小车也受到了摩擦力。
[教师]什么是摩擦力?它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观察法、抽象概括法、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