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517  201525  201531  201535  201541  201543  201547  201553  201555  201561  201567  201571  201573  201577  201583  201585  201591  201595  201597  201601  201603  201607  201609  201611  201612  201613  201615  201616  201617  201619  201621  201625  201627  201631  201633  201637  201643  201645  201651  201655  201657  201661  201667  201673  201675  201681  201685  201687  201693  201697  201703  201711  447090 

2.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及减小噪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试题详情

1.对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概念加以区别.

试题详情

6.采取听、看、动脑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试题详情

5.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试题详情

4.知道噪声的概念,知道噪声给生活带来的危害及如何去控制噪声.

试题详情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相同.

试题详情

2.知道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发声体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试题详情

1.知道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试题详情

12、   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

空气(15℃)
340
海水(25℃)
1531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煤油
1324
大理石
3810
蒸馏水
1497
铁(棒)
5200

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至少写出2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资料

“跳跃”的声音

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还会“跳跃”呢!

1921年5月9日,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安徽省合肥市新建的长途电话大楼,楼顶耸立着一座塔钟。这塔钟准时打点,钟声悦耳,响遍全市。但是住在远郊的居民听到的钟声,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有时正点,有时“迟到”。这是塔钟的失误吗?不是,这也是声音的“怪癖”──爱走气温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天长日久,社员们得出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兆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

传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一位住在古寺附近的老人,他虽然不识字,却有识别天气变化的本领。后来老人快要死了,乡邻们要求他把“预测风雨”的秘诀留下,以便今后安排农事。老人同意了,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远寺钟声清,不用问天公”。说完便咽气了。当时人们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位老人已懂得钟声清晰程度跟天气变化的关系了。

第三节  乐音与噪声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11、   夏季的一个雷雨天,小明同学在闪电过后5s的时刻听到雷声,此时温度约为25℃,你认为雷鸣之处离小明同学的距离约为:(  )

A.1.7km   B。1.73km   C。1.66km   D。17km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