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554  201562  201568  201572  201578  201580  201584  201590  201592  201598  201604  201608  201610  201614  201620  201622  201628  201632  201634  201638  201640  201644  201646  201648  201649  201650  201652  201653  201654  201656  201658  201662  201664  201668  201670  201674  201680  201682  201688  201692  201694  201698  201704  201710  201712  201718  201722  201724  201730  201734  201740  201748  447090 

1、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蜡烛离凸透镜36cm时,它的像清晰地映在距凸透镜20cm另一侧的光屏上,所看到的像是_______的_______的_______像,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18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试题详情

1.课文第82页作业第1、2、3题。

课时作业设计

试题详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对探究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的处理,还是最终知识的形成,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学习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发现权、思考权、发言权,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中“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一知识,教师不是用传授定论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在获得某一知识结论的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接受知识的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本节课中基本实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为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提出了很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试题详情

3.  当成虚像时,物、像的左右相反,上下相同;当成实像时,物、像的左右相反,上下也相反。

试题详情

2.  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得到了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与物距相等,得到了与物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得到了倒立、放大的实像;

试题详情

1.  像的虚、实与焦距有关。

试题详情

6、引导深入研究

提出讨论问题:

(1)、在成虚像和实像的情况下,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像一侧偏斜,观察火焰的偏斜情况。

(2)、如果我们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

学生利用实验继续探究

试题详情

5、总结结论

将每次实验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这样的结论: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二倍焦距,但大于焦距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透镜的焦距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进一步研究表明: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另外,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如下规律:

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物距在不断减小,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变大;

当物体从较近处远离透镜时,物距在不断增大,像和像距都在逐渐减小。

试题详情

4、分析数据

各组的实验基本完成了,那个组愿意将实验数据来与同学共享;并阐述你们的到的初步结论。(以组为单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并阐述通过实验所得到的初步结论。)

试题详情

3、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