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考。尽管教材的本节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但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倒”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多发言、多探讨、多动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聪明才智掌握知识也是这堂课的出发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教学策略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一、实验复习引入新课 |
1.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
用实验的方法复习旧知识;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面对实验现象,再现物理知识; 用实物建立物理模型,把复杂的光反射现象用模型显现了出来; |
演示:打开激光手电,射向自制的光学盒内(光学盒的制作方法是在鞋架的四周用透明塑料膜围成的,只留一面开口。然后把纹香点燃后放在盒内,里面放一面小的平面镜;一烧杯水) 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继续演示: 这又是一种什么现象? 问:关于光的反射现象,你了解哪些内容? 请你用手中的红导线、黑导线、白导线、橡皮泥分别代表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反射面把光的反射现象模拟出来。 |
回答:光的直线传播 观察 回答:光的反射 回答: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 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同一平面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动手操作 |
|
2.光的折射现象 |
尝试着让学生给物理现象下定义 采用类比的方法模拟光的折射现象 用实验作为反馈练习,既培养了能力, 又巩固了知识 |
演示:这又是一种什么现象? 这种现象和前面的两种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现象 请你用刚才模拟光的反射现象模型的器材模拟一下光的折射现象 请你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
回答:光的折射现象 回答:光是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 动手操作 展示作品 做实验 |
二、探究课题的过程 |
1.探究三线的位置关系: |
通过类比的方法了解以下名词: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激发兴趣 引入探究的课题 把一个复杂的探究课题转化为一个选择题,从而又建立了一个模型。 |
提问:在光的反射现象中,三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三线的位置关系到底是哪一种? 该怎么办? 想办法把光的折射现象记录下来便于研究引导 |
回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回答:做实验 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出实验方案; 先把玻璃速平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在纸上光画一条分界面和一条入射光线,然后将玻璃砖平放在分界面上,用激光笔对着入射光线的方向设想玻璃砖,再把折射光线用笔画下来,就可以找到折射光线的位置。 |
2.用水做实验当作巩固练习 |
用理论寻找生活中的原型 |
引导 |
做实验 |
|
3.探究两角关系(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
1.定性研究 2.用“对顶角”相 等为突破口 |
指导设计 强调操作技巧 |
讨论 实验 |
|
4.探究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 |
展示多组光路图,找出规律,建立假说,实验验证 |
实物投影几组,实验光路图 |
讨论 实验 |
|
5.探究垂直入射传播方向不改变 |
严密光的折射条件 |
提出问题 补充光的折射的条件 板书 |
实验 回答 |
|
6.光从玻璃(水)斜射入空气 |
用光路可逆猜想,并实验验证 |
引导,提出问题 |
提出问题 实验 回答 |
|
7.概括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
培养综合实验能力 |
提出要求 |
讨论 回答 |
|
8.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
只求懂 不求严密叙述 |
用课间讲解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的道理 |
听讲 举例 |
|
小结 |
探究程序: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 ↑ ↓ ←────────────────────────── 知识小结: 方法小结:模型法。 |
|||
布置作业 |
上网查一查有关彩虹以及发生在沿海地区的“海市蜃楼”现象。搞明白其中的道理。 |
板书设计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所以无论从观察力还是语言的描述能力来看都需要训练和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的探讨和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嘴说出来。鼓励大胆猜想、质疑的精神。因此在课堂语言中尽量采取多鼓励、表扬、肯定、少批评的做法,营造师生和谐共处、共同探究的平等意识和氛围。
3. 知道折射时,光路可逆。
作 业 : 课本 P59 1. 2. 3题
- 2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
- 2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