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425  202433  202439  202443  202449  202451  202455  202461  202463  202469  202475  202479  202481  202485  202491  202493  202499  202503  202505  202509  202511  202515  202517  202519  202520  202521  202523  202524  202525  202527  202529  202533  202535  202539  202541  202545  202551  202553  202559  202563  202565  202569  202575  202581  202583  202589  202593  202595  202601  202605  202611  202619  447090 

1.2005年冬季,新七十二名泉评选结果揭晓,济南市所辖的五个区中皆有名泉分布,小明由此推断济南市历城区一定有名泉。他的这个推理     (填“正确”或“不正确”)

试题详情

11.2 说理(1)

[新知导读]

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的中点分别为E、F、G、H.度量四边形EFGH的边和角,你会发现什么结论?

[范例点睛]

例1.某参观团依据下列约束条件,从A、B、C、D、E五个地方选定参观地点:

(1)    如果去A地,那么也必须去B地;

(2)    D、E两地至少去一处;

(3)    B、C两地只去一处;

(4)    C、D两地都去或都不去;

(5)    如果去E地,那么A、D两地也必须去

依据上述条件,你认为参观团只能去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由(2)知,D、E两地至少去一地,若去E地,则由(5)也必须去A、D地,于是由于(1)和(4)必须去B、、C两地,但与(3)矛盾,所以不能去E地,因此必须去D地。由(4)也必须去C地,再由(3)知,不能去B地,从而由(1)知也不能去A地,故参观团只能去C、D两地。

例2.如图,已知∠AOB=90°,OM是∠AOB平分线,按以下要求解答问题:

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在射线OM上移动,两直角边分别与边OA、OB交于C、D

(1)    在甲图中试说明PC=PD

(2)    在乙图中点G是CD与OP交点,且PG=PD求△POD与△PDG的面积之比

思路点拨:(1)过P点分别向OA、OB边作垂线段PE、PF,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PE=PF,从而△PCE≌△PDF,所以PC=PD;(2)由PC=PD可知∠PDC=∠POD=45°,则△PDG∽△POD,所以△POD与△PDG的面积之比为对应边之比的平方。

[课外链接]

有一栋居民住宅楼,每两层之间的楼梯都是由17级台阶组成的,一位初中学生一口气从一楼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跑到最高一层,紧接着又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回到一楼,他一边跑一边数自己的脚由一级台阶移到另一级台阶的次数,当他数到238时,恰好回到一楼,试问:这是一栋多少层的楼房?

[随堂演练]

试题详情

4.小结

   (1)说说你对命题的认识;

   (2)举出1-2个命题,并分别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试题详情

3.例题教学

   课本没有安排例题,教学时可将本节“讨论”的问题作为例题进行教学.

试题详情

2.探索活动

   问题一  (1)什么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2)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

   (3)怎样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设计问题一,学生回忆这些概念的定义,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中如何给概念下定义;;’

   定义的规则是:(1)应相等,即定义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2)不应循环;(3)一般不应是否定判断;(4)应清楚确切.

   教学中只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感受就可以了.

   问题二  (1)“等角的余角相等.”与“等角的余角相等吗?”这两句话一样吗?如不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

   (2)“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与“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什么不同?

   (3)“四边形不是多边形”与“四边形不一定是多边形”又有什么不同?

   问题二中的句子,一类是对某一件事情做出了判断;另一类是没有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引导学生通过这两类(命题与非命题)具体例子的辨析,了解什么是命题,什么不是命题.

   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有的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有的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比如,“四边形不是多边形”这个句子的判断是错误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误认为这样的句子不是命题.可以结合这个例子,说明凡做出判断的句子都是命题,不论判断是否正确.

   问题三  请你例举一些命题.

   问题四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吗?

   命题(1)如果a>0,b<0,那么

   命题(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命题(3)如果一个三角形有2个角相等,那么这 2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问题五  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命题(4)对顶角相等;

   命题(5)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命题(6)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由于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不明显,学生可能会把这个命题分成“对顶角”和“相等”两部分,认为这个命题的条件是“对顶角”,这个命题的结论是“相等”.实际教学中,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画出与这个命题相关的图形,于是就有不同的表述(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对照图形比较这两种不同的表述.前一种的表述中,条件和结论都不是完整的句子,显然不如后一种的表述清楚准确.进而引导学生对于条件

 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可以先画出与命题相关的图形或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再写出条件和结论.

   问题六  在上述6千命题中,哪些命题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哪些命题做出的判断是错误的?你是如何知道它们做出的判断是错误的?

   命题(2)、(3)、(4)、(5)是真命题,命题(1)、(6)是假命题.教学中,应在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判断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①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判断总是正确的;假命题:当题设成立时,判断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②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无论验证多少个例子,都无法保证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关于“反例”,将在本章第4节再做介绍,这里初步引导学生体会反例的作用.

试题详情

1.情境创设

   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交流思想,常常用到一些名称和术语,只有对这些名称和术语有了共识,才可以正常的交流.类似地,数学中要进行说理,必须对涉及的概念有共识,也就是需要对概念下定义.

试题详情

11.2说理(2)教案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3.小结

   (1)说说你对“说理”的感受;

(2)本节课我们不仅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一个数学结论是错误的;而且我们用“说理”的方法来确认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从而使我们能更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一些数学现象.

试题详情

2.探索活动

   问题一  七年级某班的学生通过多次计算代数式的值,得到了以下的一些结论:

   (1)无论x取什么数,代数式的值总是偶数;

   (2)无论x取什么数,代数式的值总是正数;

   (3)无论x取什么数,代数式的值不是负数;

   (4)无论x取什么数,代数式的值大于1.

   你认为这些结论是否正确?

   实际教学中,对于结论(1)、(4),学生容易发现当x=1时,这个代数式的值为1,不是偶数,从而说明这两个结论是错误的.设计判断结论(1)、(4)真、假性的活动,实质是初步引导学生感受利用反例可以说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问题二  你能确认问题一中的结论(2)、(3)是正确的吗?

   实际教学中,在判断问题一的结论(2)、(3)的真假性时,学生各自通过一些计算代数式的值后,既有强力的确认结论真、假性的欲望,又有不可能无穷地计算代数式的值的无奈.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来说理,从而再一次感受“说理”的必要性以及“说理”是确认一个数学结论正确性的有力工具.

   问题三  通过本节数学实验室的探索活动,对你探索得到的结论有什么看法?

   由于学生已有通过观察、度量、猜想所得到的结论有时不一定可靠的体验,以及初步感受到“说理”是确认一个数学结论正确性的有力工具,因此学生对本节数学实验室探索得到的结论就有如何“说理”的需求,虽然学生暂时不能解决,但这个悬念促使学生向往、追求着“说理”.

试题详情

1.情境创设

   课本以“图11-6中的一条直道、一条曲径占用草坪的面积相等吗?”作为本节的问题情境,由于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时,直观无法做出确定的判断,因此可以在学生广泛交流不同意见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说理”,从而感受“说理”是确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性的有力工具.

   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想法:①因为小路曲曲弯弯,比直路长,而且处处1m宽,所以曲路的面积比直路的面积大;②作长方形草坪一边的垂线,可以把小路割补成长方形,所以直路的面积与曲路的面积相等;③换一个角度计算小路的面积--通过计算草坪的面积就知道了小路的面积等.

   教学中还可以选用学生有兴趣的素材,以利于学

  生感受说理的必要性.例如:

   (1)水结成冰时,体积增加了,冰化成水时,体积减少了几分之几?

   (2)如果用一根很长的钢缆沿赤道绕地球1圈,然后把钢缆放长10m,你想象一下,这时钢缆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缝隙有多大?你估计可以通过一头牛,还是一只老鼠?

   (3)从小明、小丽多次进行60m赛跑中,发现小明比小丽先到达终点,而且小明到达终点时小丽总是还离终点10m.如果小明在起点处后退10m,两人同时出发,他们能同时到达终点吗?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