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459  202467  202473  202477  202483  202485  202489  202495  202497  202503  202509  202513  202515  202519  202525  202527  202533  202537  202539  202543  202545  202549  202551  202553  202554  202555  202557  202558  202559  202561  202563  202567  202569  202573  202575  202579  202585  202587  202593  202597  202599  202603  202609  202615  202617  202623  202627  202629  202635  202639  202645  202653  447090 
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ac2>bc2,则a>b;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3)若ab=0,则a=0.    [分析]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只需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交换一下则行.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说它真,必须有根有据;而说它假,只要举一个反例,千万不能想当然.
解答  (1)逆命题为:若a>b,则ac2>bc2.
假命题,如c=0,ac2=bc2
(2)逆命题为: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真命题.
(3)逆命题为:若a=0,则ab=0,真命题.
说明:1、真命题应是公理、定理、定义以及由它们推导出来的正确的结论,是无需证明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或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而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符合题设但不符合结论的例子.
2、这里仍要提供让学生多说的好机会,让学生多说才能多思,多说才能有条理地表述,让学生自己去举反例,让学生要有思考的过程,要注意这里不仅仅是命题的教学,更是几何的综合课堂.
 
 
 
 
 
 

试题详情

活动内容
师生互动思考与安排
情境一: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人泰勒斯利用影子测量了金字塔的高度,他自已还发现了三角形的一个特征: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反过来说,要使三角形两角相等,它们的对边必须相等.这个发现我们现在看来很简单,可是在当时发现它们的确不易,其实这两个三角形的特征是两个定理,或者说是两个真命题.
问题:
1. 这两个命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 我们还学过类似的一些命题吗?如(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归纳: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说明:1. 这个情境,通过同学们熟悉的一组互逆命题引入,使学生能轻易总结出互逆命题的特征,归纳出它们的条件与结论的共性.再通过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索出类似的命题,从而能熟练掌握互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
2. 把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得到它的逆命题,所以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交流:
1.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与同学交流:
(1)对顶角相等;
(2)如果a2=b2,那么a=b;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4)轴对称图形是等腰三角形;
(5)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说明:1. (1)(3)(5)直接叙述它们的逆命题可能会有些困难,可以指导学生画出相关的图形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问题:
1. 你能判断上述互逆命题的真假吗?
(1)真,假;(2)假,真;(3)真,真;(4)假,真;(5)真,假.
说明:组织学生思考并交流各自判断命题真假的情况,以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一对互逆命题的真假性不一定相同.
问题2:说说你对一对互逆命题的真假性的看法,如果原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吗?
问题3:你是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
例:如果a2=b2,那么a=b正确吗?
(不正确,如:当a=2,b=2时,a2=b2,但a≠b,这样的例子称为反例).
说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以利于引导学生体验并理解: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这里既是学生学习互逆命题,同时也获得判断真假命题方法的好机会,也是对前面几何知识的回味,要让学生多思,举一反三.
 

试题详情

3. 能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两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

试题详情

2. 回顾平行线判定定理的证明,引导学生不断感受几何演绎体系的思维方法,并通过新的思考和讨论,以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试题详情

1. 回顾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能主动地区别这些互逆命题;

试题详情

本节课通过创设 “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与等角对等边”的情境,让学生对比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得出互逆命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出平时遇到过的命题,并说出它的逆命题,且判定命题与它的逆命题的真假,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不断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力,最后通过具体例题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并体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

试题详情

4.小结

   (1)图形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常常决定了有某种特殊的“数量关系”。比如,如果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那么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反过来,图形的特殊的“数量关系”常常决定了图形有特殊的“位置关系”.比如,如果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那么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从而体会形与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2)回顾我们曾探索得到的关于图形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互逆命题.

试题详情

3.例题教学

   本课时课本没有编排例题,建议在实际教学中另加一个计算题,为学生提供计算题书写的示范.比如,

   如图,点D在△ABC边BC上,且∠ADC=75°,∠1=∠B,求∠BAC的度数.

   解:因为∠ADC=∠B+∠BAD(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B(已知),

   所以∠ADC=∠1+∠BAD(等量代换),即∠ADC=∠BAC.

   因为∠ADC=75°(已知),

   所以∠BAC=75°(等量代换).

试题详情

2.关于课本提供的探索活动

   设计这个活动,实质是促使学生主动地把一个新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经会解的问题,通过证明这个命题,又一次感受欧几里得“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个又一个命题”的方法,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个探索题.比如,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或一题多解的探索。

试题详情

1.关于课本提供的讨沦活动

   这节课应进一步关注《标准》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等,这些过程性目标的落实。

   课本提供了一个根据条件观察图形、做出猜想、证明猜想的讨论活动.设计这个活动,学生既经历合情推理,又经历演绎推理,不断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实际教学中,在学生做出猜想并表述各自的证明思路后,可以讨论以下问题:

   (1)在图11-16中,如果DE//BF,∠B=∠D,那么你得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论.

   (2)在图11-16中,如果AB//CD,DE//BF,那么你得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沦.

   (3)小明从上面的讨论中,发观:“如果任意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问题(1)、(2)构造了课本中讨论的关于图1l-16的一个命题的逆命题.设计这3个问题,实质是在不断依据有关平行线的互逆命题进行推理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探索图形的性质要关注图形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对于问题(3),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反例的作用,小明所说的命题是假命题(符合命题条件的两个角可以互补),如果学生举反例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适当帮助.但是,教学中无须进一步探索满足条件的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更不必给出“两条边互相平行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沦,设计问题(3)仅仅是为了突出反例的作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