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如图7,已知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若∠A=,则∠BOC=
3. 如图6,△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D是角平分线,DE⊥BC,若BC=10,则△DEC的周长为
2. 如图5,在△ABC中,∠C=,AD平分∠BAC交BC于D,若BC=20,BD︰CD=5︰3,则D到AB的距离DE是
1. 如图4,已知AB∥CD,OA平分∠BAC,OC平分∠AOD,OE⊥AC于点E,且OE=2,则两平行线间的距离为
5. 与相交两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在( )
A. 一条直线上
B. 一条射线上
C. 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上
D. 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B. 任意两个角的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C. 三角形两个角的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D. 三角形两个角的平分线的交点在第三个角的平分线上
3.如图,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选择的地址有( )
A. 一处B. 二处 C. 三处 D.四处
2. 如图2,△ABC中,AB=AC,AD平分∠BAC,DE⊥AB,DF⊥AC,E、F为垂足,则下列四个结论:(1)AD上任意一点到点C、D的距离相等;(2)AD上任意一点到AB、AC的距离相等;(3)AD⊥BC且BD=CD;(4)∠BDE=∠CDF,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 如图1,OP平分∠AOB,PC⊥OA于C,PD⊥OB于D,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PC=PD B.OC=OD C.∠CPO=∠DPO D.OC=PC
课本练习第2题、习题16.3第1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叠合操作引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进而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这种操作有利于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给出三种不同的辅助线,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新教材中例1设计与旧人教版求“人字形的角度”相比具有一定难度,为此,在讲完性质1后,设计如教案中练习1,一方面是用来巩固性质1,其中练习1中2、3、4具有变式教学思想,另一方面是为推论及性质2作准备。教案中练习2是用来巩固性质2,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几何符号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回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进行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步入主动想学的习惯。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素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