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967  202975  202981  202985  202991  202993  202997  203003  203005  203011  203017  203021  203023  203027  203033  203035  203041  203045  203047  203051  203053  203057  203059  203061  203062  203063  203065  203066  203067  203069  203071  203075  203077  203081  203083  203087  203093  203095  203101  203105  203107  203111  203117  203123  203125  203131  203135  203137  203143  203147  203153  203161  447090 

18.1 勾股定理(3)

 知识领航

试题详情

1.在Rt△ABC中,∠C=90°,CD⊥BC于D,∠A=60°,CD=,AB=   
2.在Rt△ABC中,∠C=90°,S△ABC=30,c=13,且a<b,则a=    ,b=   
3.已知:如图,在△ABC中,∠B=30°,∠C=45°AC=
求(1)AB的长;(2)S△ABC
4.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

试题详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堂引入
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本节课探究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
二、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1.已知:在Rt△ABC中,∠C=90°,CD⊥BC于D,∠A=60°,CD=,求线段AB的长。
 
 
学生能够自己画图,并正确标图。学生分析:欲求AB,可由AB=BD+CD,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BD=3和AD=1。或欲求AB,可由,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AC=2和BC=6。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分析:本题是“双垂图”的计算题,“双垂图”是中考重要的考点,所以要求学生对图形及性质掌握非常熟练,能够灵活应用。目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角三角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2-BD2=AC2-AD2,两对相等锐角,四对互余角,及30°或45°特殊角的特殊性质等。
 
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中,AC=4,∠B=45°,∠A=60°,根据题设可知什么?

 
 
 
 
 
 
 
分析:由于本题中的△ABC不是直角三角形,所以根据题设只能直接求得∠ACB=75°。
小结:可见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并指出如何作辅助线?
 
例3(补充)已知:如图,∠B=∠D=90°,∠A=60°,AB=4,CD=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可以连结AC,或延长AB、DC交于F,或延长AD、BC交于E,根据本题给定的角应选后两种,进一步根据本题给定的边选第三种较为简单。教学中要逐层展示给学生。
解:延长AD、BC交于E。
∵∠A=∠60°,∠B=90°,∴∠E=30°。
∴AE=2AB=8,CE=2CD=4,
∴BE2=AE2-AB2=82-42=48,BE==。       
∵DE2= CE2-CD2=42-22=12,∴DE==
∴S四边形ABCD=S△ABE-S△CDE=AB·BE-CD·DE=
                        
 
 
 
 
 
 
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后,发现添置AB边上的高这条辅助线,就可以求得AD,CD,BD,AB,BC及S△ABC
学生充分讨论还可以作其它辅助线吗?为什么?
 
 
 
 
学生深入体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之差。
 
例4(教材P76页探究3)
分析:利用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无理数点,进一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的理论。
变式训练: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
                                 
 




1.“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角三角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2-BD2=AC2-AD2,两对相等锐角,四对互余角,及30°或45°特殊角的特殊性质等。
2.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清楚作辅助线不能破坏已知角。
 

试题详情

P79/10、11、12
 

试题详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堂引入
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
二、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74页探究1)
分析:⑴在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中,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即门框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⑶指出薄木板在数学问题中忽略厚度,只记长度,探讨以何种方式通过?⑷转化为勾股定理的计算,采用多种方法。⑸注意给学生小结深化数学建模思想,激发数学兴趣。
 
 
 
 
 
 
 
 
 
 
⑵让学生深入探讨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图中标字母的线段哪条最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例2(教材P75页探究2)
分析:⑴在△AOB中,已知AB=3,AO=2.5,利用勾股定理计算OB。            
⑵ 在△COD中,已知CD=3,CO=2,利用勾股定理计算OD则BD=OD-OB,通过计算可知BD≠AC。

 
 
 
 
 
 
三、课堂练习
1.小明和爸爸妈妈十一登香山,他们沿着45度的坡路走了500米,看到了一棵红叶树,这棵红叶树的离地面的高度是     米。
2.如图,山坡上两株树木之间的坡面距离是4米,则这两株树之间的垂直距离是     米,水平距离是     米。

 
 
 
 
 
2题图           
3.如图,一根12米高的电线杆两侧各用15米的铁丝固定,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距离是       
4.如图,原计划从A地经C地到B地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后因技术攻关,可以打隧道由A地到B地直接修建,已知高速公路一公里造价为300万元,隧道总长为2公里,隧道造价为500万元,AC=80公里,BC=60公里,则改建后可省工程费用是多少?
 
                         
 
 
 
 
 
⑶进一步让学生探究AC和BD的关系,给AC不同的值,计算BD。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如图,欲测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C两点,在江对岸取一点A,使AC垂直江岸,测得BC=50米,
∠B=60°,则江面的宽度为      
 
2.一根32厘米的绳子被折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钉在P、Q两点,PQ=16厘米,且RP⊥PQ,则RQ=     厘米。
 
3.如图,钢索斜拉大桥为等腰三角形,支柱高24米,∠B=∠C=30°,E、F分别为BD、CD中点,试求B、C两点之间的距离,钢索AB和AE的长度。
(精确到1米)
 
                                





1.明确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注意条件的转化;学会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熟练使用勾股定理,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保证一边不变,其它两边的变化。

试题详情

1.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AD⊥DC,   
AB⊥AC,∠B=60°,CD=1cm,求BC的长。
 
2.78~79/7、8、9
 

试题详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堂引入
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
二、、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在Rt△ABC,∠C=90°
⑴已知a=b=5,求c。
⑵已知a=1,c=2, 求b。
⑶已知c=17,b=8, 求a。
⑷已知a:b=1:2,c=5, 求a。
⑸已知b=15,∠A=30°,求a,c。
分析:⑴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⑵⑶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⑷⑸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后两题让学生
 
 
 
 
 
 
 
 
 
 
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比设参的数学方法,体会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
 
例2(补充)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
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已知: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6cm。
⑴求等边△ABC的高。                   
⑵求S△ABC
 
 
 
 
 

分析: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
法。欲求高CD,可将其置身于Rt△ADC或Rt△BDC中,
但只有一边已知,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求AD=CD=AB=3cm,则此题可解。
 
三、课堂练习
1.填空题
⑴在Rt△ABC,∠C=90°,a=8,b=15,则c=   
⑵在Rt△ABC,∠B=90°,a=3,b=4,则c=   
⑶在Rt△ABC,∠C=90°,c=10,a:b=3:4,则a=    ,b=   
⑷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⑸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5cm,,则第三边长为      
 
                        
 
 
 
小组讨论,合作求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⑹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则它的高为     ,面积为     
2.已知:如图,在△ABC中,∠C=60°,AB=,AC=4,AD是BC边上的高,求BC的长。             
 
3.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1.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学会利用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2.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3.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

试题详情

课  题
18.1勾股定理(二)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画好图形,标好图形,理清边边之间的关系,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学会利用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情感目标
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教学资源
小黑板
预习作业
内容
完成自主练习与检测页的基础平台
时间
15分钟
方法
自学。
要求
会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预习作业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