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3200  203208  203214  203218  203224  203226  203230  203236  203238  203244  203250  203254  203256  203260  203266  203268  203274  203278  203280  203284  203286  203290  203292  203294  203295  203296  203298  203299  203300  203302  203304  203308  203310  203314  203316  203320  203326  203328  203334  203338  203340  203344  203350  203356  203358  203364  203368  203370  203376  203380  203386  203394  447090 

(与学生共同梳理、总结梯形的判定方法及添加辅助线的解决有关梯形问题的常用方法)

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1)两腰相等

(2)同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梯形的画法:画出符合条件的梯形,通常先要“分析”,借助铺线找出可以画出的部分图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梯形中常用的四种辅助线的添法(如下图):

试题详情

1;课本P119练习3,4.

2,参看列1:证法三.

2,画法:参看补充题.

腰长=

周长=2

面积=

2、补充练习.

(1)等腰梯形与等腰三角形有哪些联系?

有两各内角是70得梯形一定是等腰梯形?为什么?

试题详情

受刚才做图的启发:只有等腰三角形才能得到等腰梯形。请同学们靠虑下面的问题。

议一议: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个命题成立吗?能否加以证明。

学生活动:

   (通过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做一做的小活动,初步懂得添加辅助线的一般方法,学会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矩形、等腰三角形来处理)

证法一:如图延长BA.CD相交于点E.

∵∠B=∠C(三角形中等角对边等)

∴BE=CE.

∵四边形ABCD是梯形,

∴AD∥BC.

∴∠EAD=∠B,∠EDA=∠C.

即AB=CD,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证法二: 如图将CD平移到AE位置.

此时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

则AE∥CD且AE=CD,

∴∠AEB=∠C.

又∵∠B=∠C,

∴∠B=∠AEB.

∴AB=AE.(三角形等角对边等)

∴AB=CD.

因此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证法三: 如图作梯形ABCD的高AE、DF分别交于BC于E、F.

∵梯形上、下底平行,即AD∥BC,

∴AE=DF.(夹在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相等)

又∵∠AEB=∠DFC=90°,∠B=∠C,

∴△ABE≌△DCF.

∴AB=DC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通过活动,同学的说理能力以有了很大提高。由此我们也得到等腰梯形的两种判定方法。

(1)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    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应用举例:

[列2]如下图,梯形ABCD中,BC∥AD,DC∥AB.DE=DC,∠A=100°,求梯形其他三个内角的度数.

师生共析:                        

(1)    梯形上、下底平行,可以由同旁内角互补求得∠B=80°

(2)    可想办法证明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从而解决∠C和∠ADC的问题.

解:∵BC∥AD,DE∥AB,

∴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AB=DE.

又DE=DC

∴AB=DC.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C=∠B=180°-∠A=80°,

∠D=∠A=100°.

补充题:画一个等腰梯形,使它的上.下底分别为4cm和10cm,高为3cm.

分析:假设等腰梯形ABCD已画出,如下图,作出高AE和DF,可证得Rt△ABE Rt△DCF,所以EF=AD=4cm,BE=CF==3cm.于是可先画出Rt△ABE,进而确定点C,过A作AD∥BC,使AD=4cm,可确定D,连接DC,即可确定等腰梯形ABCD.

  画法:(1)画Rt△ABE使∠AEB=90°,AE=3cm,BE=3cm.

(2)延长BE到C使BC=10cm.

(3)过A作AM∥BC,且使BC、AM在AB的同旁,在AM上截取AD=10cm.

(4)连接DC,则梯形ABCD就是所要画的等腰梯形.(如图)

(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多种画法)

  如左下图,平行移动一腰AB到DF,可在Rt△CDF中算出腰CD的长,CD=(cm),因此可先画出等腰△DCE,从而画出等腰梯形ABCD;又如右下图利用等腰梯形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是连结上、下两底中点的线段所在的直线.因此可以先画梯形ABEF使EF=3cm,EF⊥BE,BE=6cm,AF∥BE.然后利用轴对称性画出等腰梯形ABCD.

试题详情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梯形,并且研究了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的概念及其性质,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样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两腰梯形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等腰梯形是特殊的梯形,所以它具有梯形的性质,它还具有下列一般梯形所不具备的性质.同一底上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请同学们来做一做(老师播放课件,学生进行画、讨论、总结)

在下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1)   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   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呢?

(1)   因为梯形的上、下两底平行且不相等,所以只要在三角形的两边上各找一点,使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三边即可得到梯形。

(2)   第(2)(3)个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在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上分别找一点,使这两点的连线平形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即可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3)   说得太好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等腰梯形的判定。

试题详情

4.梯形、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小学学过的梯形面积S=(a+b)h÷2 ,而l=(a+b)÷2,推出S=lh(l为梯形中位线长,h为梯形高).

多边形面积的求法,任意多边形面积可以通过辅助线,把它分割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就可以利用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任意多边形面积.

第三步:应用举例:
例1:课本P121习题第9题(让学生思考并寻求证明方法,教师加以巡视及点拨.)
分析:如图,连AN并延长交BC延长线于E,这样可证△ADN≌△ECN,得AD=CE,MN变成△ABE的中位线,可得,且有MN∥BC∥AD
小结:1.梯形中位线性质: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该定理的证明关键是如何添加辅助线,把梯形中位线转化成三角形的中位线.
例2 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 测得AB=26m,BC=10m,CD=5m,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通过辅助线把多边
形分割成面积可以计算的常见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至于解答程序可不作限制.可以先列出所求面积公式,再求公式中的未知项,最后代入公式求出结果;也可以先列出已知项,求出有关的未知项,再列出公式,将数值代入求出结果.
第四步: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梯形中位线性质定理和证明,推出了梯形面积的又一计算公式.介绍了多边形面积计算原则(分割成四边形与三角形),要求牢牢掌握.
对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知识进行归纳: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性质与判定.
2.梯形中位线的定义、性质与判定.
3.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原则(分割)
课后反思:

试题详情

19.3  梯形(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梯形中位线定理,并能熟练地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会运用梯形的中位线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提升学生的对知识的横向联系的素质
重点
梯形中位线性质及其证明.
难点
任意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它有什么性质?
2.等边三角形各边中点的连线形成什么图形?

3.梯形也有中位线.那么梯形的中位线及性质是什么?
第二步:讲授新课:
1.梯形中位线: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强调:梯形中位线是连结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中点的线段.
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该定理的证明关键是如何添加辅助线,把梯形中位线转化成三角形的中位线.
设法把梯形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
3. 等腰梯形的常用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作法一:过点C作CF∥AD交AB延长线于F
作法二:过A作AF⊥DC于F,BE⊥DC于E
作法三:延长DA、CB交于点O                             
作法四: 过点B作 BE∥AD,交DC于点                                                                                   
作法五:过点B作BE∥AC交DC延长线于点E
 
                          
 
   
 

作法一             作法二 

作法三           

      作法四

 

作法五

试题详情

3.做-做--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问题一] 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问题二] 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结论:

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图2);

 (3)“平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图3);

 (4)“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4);

(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图5).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第三步;应用举例:
例1(教材P118的例1)略.
(延长两腰   梯形辅助线添加方法三)
例2(补充)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长.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例3 (补充)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求证:BE=CD.
   分析: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证明(略)
另证:如图,根据题意可构造等腰梯形ABFD,证明△ABE≌△FDC即可.
例4: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        求证:
例5:如图4.9-4,梯形ABCD中,AD∥BC,∠B=70°,∠C=40°,AD=6cm,BC=15cm,求CD的长.
  
例6: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
     已知:            求证:
例4:已知:如图4.9-5,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
第四步:课堂练习
1、填空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C=80°,AD=a,BC=b,,则DC=     .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       .
(3)等腰梯形 ABCD中,AB∥DC,A C平分∠DAB,∠DAB=60°,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
2、如图4.9-6,等腰梯形ABCD中,AB=2CD,AC平分∠DAB,AB=,(1)求梯形的各角.(2)求梯形的面积.
3、(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C=80°,AD=a,BC=b,,则DC=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      
(3)等腰梯形 ABCD中,AB∥DC,A C平分∠DAB,∠DAB=60°,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4.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B>CD,AD=BC,BD平分∠ABC,∠A=60°,梯形周长是20cm,求梯形的各边的长.  (AD=DC=BC=4,AB=8)

第五步:课后练习
1.填空:已知直角梯形的两腰之比是1∶2,那么该梯形的最大角为   ,最小角为   
2.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
3.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CD//AB,.求证:AD=AB-DC.
4.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第六步:课堂小结
1、梯形的定义及分类
2、等腰梯形的性质:
(1)具有一般梯形的性质:AD∥BC.
(2)两腰相等:AB=CD.
(3)两底角相等:∠B=∠C,∠A=∠D.
(4)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通过上、下底中点的直线.
(5)两条对角线相等:AC=BD.
     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两腰延长线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课后反思 :

试题详情

19.3  梯形(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能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2. 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3.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性质、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学习数学中的转换、化归思维方法,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梯形中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主动探索意识,发展合情推理思维,体会逻辑思维训练在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重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过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复习引导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第二步:课堂引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梯形概念.
[观察](教材P117中的观察)右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画一画: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思考](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强调: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1)一些基本概念(如图):底、腰、高.

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

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试题详情

2、预习梯形的判定及应用。

试题详情

1、习题19·3   1、2、6、9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