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5040  205048  205054  205058  205064  205066  205070  205076  205078  205084  205090  205094  205096  205100  205106  205108  205114  205118  205120  205124  205126  205130  205132  205134  205135  205136  205138  205139  205140  205142  205144  205148  205150  205154  205156  205160  205166  205168  205174  205178  205180  205184  205190  205196  205198  205204  205208  205210  205216  205220  205226  205234  447090 

3.例题教学

   例2是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的应用.

   这是一个计算问题,解答中比较多地用到了代数运算。

试题详情

2.探索活动

   活动一  操作--观察--探索.

   课本中的操作活动是对“情境创设”中提出的问题的解读.

   活动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操作、观察--按课本要求,将△ADN绕点N旋转180°,得△ABE。

   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这一操作活动的实质是构造两个关于点N成中心对称的△ADN和△ENC从而为利用中心对称性质研究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做铺垫.

   第二层次:探索MN与BE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这一层次既是对将要探究的梯形中位线性质的一个铺垫,又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将对梯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转化为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

   第三层次:引入梯形中位线的概念.

   对梯形中位线的概念,要强调它是连接梯形的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接梯形的两底中点的线段.

   活动二  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一”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得出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由△ADN≌△ECN,得AN=NE,MN是△ABE的中位线,所以MN∥BC,MN=BE.又AD∥BC,AD=CE,所以:AD∥MN∥BC,MN=(AD+BC).

   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是梯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同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一样,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归纳这个性质的特点:在同一条件下,有2个结论,一个表示位置关系,另一个表示数量关系.因此,应用该性质时,要注意根据需要,选用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从梯形中位线的公式MN=(AD+BC)可以看出,当AD变为一点,即AD的长度为0时,公式变为MN=(0+BC),成为三角形中位线的公式,这反映了2个性质的内在联系,即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是梯形中位线性质的特例.

试题详情

1.情境创设

   怎样将一张梯形硬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试题详情

3.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l

试题详情

2.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试题详情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  

试题详情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4.小结  

   (1)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经历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试题详情

3.例题教学

   例1是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中,可先让学生画一个任意四边形,再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然后猜想探索得到的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解答中,由EF∥AC,HG∥AC,得EF∥HG。理由是: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例1得到的结论是: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的线段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可提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1)顺次连接矩形4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为什么?

   (2)如果将矩形改成菱形,结果怎样?

试题详情

2.探索活动活动一  操作--观察--探索.

   课本中的操作活动是对“情境创设”中提出的问题的解读.

   活动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操作、观察--按课本要求,将△ADE绕点E旋转180°,得四边形BCFD.

   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这一操作活动的实质是构造两个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ADE与△CEF,从而为下面利用中心对称性质研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做铺垫.

   第二层次:判别四边形BCFD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这一层次既是对将要探究的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一个铺垫,又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将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转化为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研究.

   第三层次: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对三角形的中线与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学生容易混淆,教学中,应要求学生画出相应的图形,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活动二  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一”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由△AD0≌△CFE,得EF=DE=DF。又由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得DE∥BC,DE=DF=BC.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归纳这个性质的特点:在同一条件下,有2个结论,一个表示位置关系,另一个表示数量关系,因此,应用该性质时,要注意根据需要,选用结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