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5360  205368  205374  205378  205384  205386  205390  205396  205398  205404  205410  205414  205416  205420  205426  205428  205434  205438  205440  205444  205446  205450  205452  205454  205455  205456  205458  205459  205460  205462  205464  205468  205470  205474  205476  205480  205486  205488  205494  205498  205500  205504  205510  205516  205518  205524  205528  205530  205536  205540  205546  205554  447090 

1.“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试题详情

3.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

   (1)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生分析语句的特点.

   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

   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2)给出命题的定义.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而语句“画AB∥CD”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

   (3)命题的组成.

   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

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

   第②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 “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

   第③命题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角相等”是结论.

试题详情

2.实践与探究

(1)下列各图中,已知AB∥EF,点C任意选取(在AB、EF之间,又在BF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C、∠F的度数并填入表格.

∠B
∠F
∠C
∠B与∠F度数之和
图(1)
 
 
 
图(2)
 
 
 

   通过上述实践,试猜想∠B、∠F、∠C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

 

            (1)          (2)

教师投影题目:

   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

   在进行说理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生情况进一步引导:

   ①虽然AB∥EF,但是∠B与∠F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

   ②∠B与∠C是直线AB、CF被直线BC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与CF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作CD∥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

   ③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与EF平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

以上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 师生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

   作CD∥AB,因为AB∥EF,CD∥AB,所以CD∥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CD∥AB.

   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

   (2)教师投影课本P23探究的图(图5.3-4)及文字.

①学生读题思考:线段B1C1,B2C2……B5C5都与两条平行线的横线A1B5和A2C5垂直吗?

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②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B1C1,B2C2……,B5C5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A1B5和A2C5,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

   ③师生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下定义.

   学生分清线段B1C1的特征:第一点线段B1C1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第二点线段B1C1同时垂直这两条平行线.

   教师板书定义:

   (像线段B1C1)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④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教师画AB∥CD,在CD上任取一点E,作EF⊥AB,垂足为F.

   学生思考:EF是否垂直直线CD?垂线段EF的长度d是平行线AB、CD的距离吗?

   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教师归纳: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

   教师强调: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试题详情

1.例1 已知:如上图,a∥c, a⊥b,直线b与c垂直吗?为什么?

   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与c垂直.鉴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

   (1)要说明b⊥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

   (2)已知a⊥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

   (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

   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

试题详情

4.a⊥b,c⊥b,那么a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试题详情

3.完成下面填空.

   已知:如图,BE是AB的延长线,AD∥BC,AB∥CD,若∠D=100°,则∠C=_____, ∠A=______,∠CBE=________.

试题详情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试题详情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

试题详情

3.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2.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