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9975  209983  209989  209993  209999  210001  210005  210011  210013  210019  210025  210029  210031  210035  210041  210043  210049  210053  210055  210059  210061  210065  210067  210069  210070  210071  210073  210074  210075  210077  210079  210083  210085  210089  210091  210095  210101  210103  210109  210113  210115  210119  210125  210131  210133  210139  210143  210145  210151  210155  210161  210169  447090 

19、状况也无聊。

 “状况也无聊”略近于文言的“乏善可陈”,也就是说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告诉对方,看作谦词可以,不必去钻“微言大义”的牛角尖。

试题详情

18、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那”是相对于“这”而言的,作者是在离开日本回国之后,也就是在写作本文之时说“那时那地”的,表明了这是回忆性作品。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国民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因为鲁迅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在当时第一重要的是唤醒人民的觉悟,改变人们的精神,这就首推文艺。

试题详情

17、“呜呼,无法可想!”

 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群众的愚昧和落后,说明长期残酷的阶级压迫所造成的后果多么严重。

试题详情

1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闲看”枪毙犯人时的表现。看客们一方面对自己受剥削受压迫麻木不仁,一方面又对他人受残害而抱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压迫和落后封闭的文化熏陶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试题详情

15、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便不能单写“在讲堂里的还有我”。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其实是有所省略的。如果补全了,当是:在讲堂里还有一个被置于映示闲看枪毙中国人的一群中国人的影片面前的一个中国人,那就是我。──这样写当然太噜?了。鲁迅既要表达这样复杂的关系,又要写得简捷有力,于是写下来的就是仅仅10个字的一句话,饱含愤激之情的一句话。

试题详情

14、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偏”字一方面写出作为弱国的“中国人”特殊的悲惨境地,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评态度。“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说明不觉醒的不单单是那个被杀者,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是作者所深为忧虑的。

试题详情

1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这是多方面原因包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造成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直接端出对方心里所想的话,一方面揭示其荒谬,另一方面作为反语,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满腔的义愤。

试题详情

12、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

 鲁迅因中国有这种落后野蛮的习俗被外国知道而感到难为情,由此表示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回答藤野先生的问题,不是因不具体不清楚而“为难”,而是以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具体回答了藤野先生提出的问题。藤野的叹息,表示他对中国缠足女子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同情。

试题详情

1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不安”的是“讲义” (即课堂笔记)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改正,“感激”的是先生对“我”如此热情关心。先有“不安”,后有“感激”,符合人物心理活动过程。“不但……连……都……”构成递进,从程度和范围上作了强调,更充分地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试题详情

10、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记藤野先生来上第一课时,说:(他)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写出藤野先生朴实而又学识丰富的风度。”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