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
明确:怀念与赞美藤野先生。
2.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
(1)“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2)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的优待表现在: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作者对此感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这一情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以上这些内容虽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但这些事情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联,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正是用此来组织全文的。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1.课文除了写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哪些事?
提示: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
2.明确课文结构:(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可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画出自己列的结构图。)
明确: 见藤野前 在东京 决定转往仙台
见藤野 在仙台 相识相处离别
相别后 (离开仙台) 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
鲁迅一生的重大决定就在于他弃医从文。我们无从考证鲁迅如果没有弃医从文,世间会不会多一位名医,但我们可以确知的是,鲁迅的弃医从文使得中国的文坛从此多了一位思想与文化的巨匠。
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作为文学家的鲁迅都有哪些成就。
提示:
初中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孔乙己》等
鲁迅的主要作品集有: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书信集:《两地书》
鲁迅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著作有:《祝福》、《故乡》、《孔乙己》等
鲁迅远渡东洋,辗转到了仙台,又遇到了藤野先生这样一位好老师,在他的帮助下,鲁迅完全可以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民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什么促使鲁迅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具体解释可参看课文有关注释。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藤野先生是一位令鲁迅敬重的恩师,同时,鲁迅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学生。研读课文,看看鲁迅与别的学生比,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表现?
当别人赏樱花、学跳舞时,鲁迅在买书看书;
当别人流连于繁华的东京时,鲁迅辛苦辗转到了艰苦的仙台;
当别人麻木不仁、充当看客时,鲁迅在愤慨与呐喊;
当别人甘于沉沦,继续学医时,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了。
他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身处逆境,他自尊自强,勇于自我批判。
鲁迅一生著述颇丰,但对于自己的老师,他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一个留洋学医期间的藤野先生,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的章太炎。藤野先生是外国的一位老师,鲁迅最终又没有坚持从事医学事业,为什么还要专门写文章来纪念他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了解一下鲁迅写作此文的背景。
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