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0217  210225  210231  210235  210241  210243  210247  210253  210255  210261  210267  210271  210273  210277  210283  210285  210291  210295  210297  210301  210303  210307  210309  210311  210312  210313  210315  210316  210317  210319  210321  210325  210327  210331  210333  210337  210343  210345  210351  210355  210357  210361  210367  210373  210375  210381  210385  210387  210393  210397  210403  210411  447090 

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试题详情

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试题详情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课文分析

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试题详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结合时代背景,激趣导入新课,板示课题、作者。
 
拓展文本、解读标题、介绍作者(学生拓展带“马”字的成语、俗语、诗句、歌曲及与文体、作者有关的知识)。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指导学生用心去读,结合语句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文本、深入研读、展示自信(读的方式可以多样,以不同的方式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努力达到和作者的情感共鸣、心灵沟通)。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通过对文章的翻译,深入探究,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满足展示欲望。
在自读的基础上,分配任务,每个小组重点研究一部分。
 
了解文章大体意思,圈画疑难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联系原来所学知识,进行重点实词、虚词用法的总结、归纳。
分配任务的前提是每个同学首先找出自己在翻译过程的疑难,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小组合作探究可以保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提出多种方式供学生选择,做好对学生展示的赏识及评价,教师自读下水作文。
张扬个性、收获成果、情感延伸(小组内交流后,推选出有价值的创作进行全班展示,其他学生即兴发言)。
通过多种方式的展示、交流,加深对文本深刻内涵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谈出自己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文本。
 

试题详情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也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

试题详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述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应遵循以下两点:

试题详情

师:在课文中,作者主要是涉及到哪些对象。

确定:千里马、伯乐、食马者。

师: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找出文中涉及到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伯乐和千里马出现的时间)

这几句话有什么含义吗?

确定:如果没有伯乐,有千里马又有什么用呢?无法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出来)

这从哪句话中可以反映出来?

明确:“千里马常有”至“不以千里称”也。

师:没有伯乐,千里马都掌握在谁的手中(食马者)

那千里马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食马者是如何对待千里马的呢?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师:面对这样的情况,食马者怎么说?

“天下无马”

你如何看待对句话(生自由发挥,主要是抓住食马者的愚妄浅薄展开。)

师:那同学们觉得文中作者对千里马、食马者及伯乐有什么样的感情成分?

(由生自行回答)

同学们觉得课文仅仅只是写马吗或者说仅仅只是写与马有关的内容吗?

明确:不是,是反映社会情况。其实食马者即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伯乐即善识人才者。

师:那么也就是说作者对当时的社会存在着自己的看法,有什么看法?(找找文中的句子)

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师:同学们觉得得这句话中能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成分。

明确:提示学生从翻译特别是两个“其”字入手。

第一个“其”解释为难道,有反问的语气。第二个“其”是恐怕,有猜测的语气,表现出作者对饲马者的愤慨及讽刺。

据理解,请生再读课文,并要求按自己的理解读出课文的情感成分。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这篇课文假如拿到现在,是否同样有用?(结合当今社会及课后练习三谈谈自己对人才的看法,可以根据这点写几句话。也可以结合作业本用古诗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人才观)

例: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赵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五:课外延伸

九方皋相马

《列子·说符》

 秦穆公谓伯乐①曰:“子之年长②矣,子姓③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④也。天下之马者⑤,若灭若没,若亡若失⑥若此者绝尘弭辙⑦。臣之子皆下才⑧也,可告以良马⑨,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⑩薪莱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11.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12.三月而反13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14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15.穆公不说16,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17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18曰:“一至于此乎19!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20.若皋之所观,天机21也。得其精而忘其粗22,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23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释]①[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伯乐:古时善于识马的人。②[年长]年纪老了。③[子姓]子孙。④[相(xiàng)]察看。⑤[天下之马者]天下无双的千里马。⑥[若灭若没,若亡若失]意思说千里马好像没有标准可说,或无法捉摸。⑦[绝尘弭辙]形容马跑得极快,跑时没有扬起尘土,跑过不留下足迹。⑧[下才]才能低下的人。⑨[良马]一般的好马。⑩[缨(mò)]挑东西的绳索。11[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他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12[使行求马]派遣他到外面去找千里马。13[反]同“返”,回来。14[牝(pin)]雌性的鸟兽叫牝。15[牡而骊]牡,雄性的鸟兽叫牡。骊,纯黑丽。16[说]同“悦”,高兴。17[色物]色,纯色;物,杂色。两者指马的颜色。18[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19[一至于此乎]难道竟达到这种地步了吗?20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就是他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的地方啊!21[天机]非常情深的道理。22[贵]可贵,宝贵。

 思考探究

九方皋相马有什么特点?你从中收到什么启发?

六,作业布置

教学后感:

   教完这篇课文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小看这篇文章了。本以为,这篇课文和前两篇比起来,容易许多,用一课时可以完成。而且对于本篇课文的翻译,借着工具书及课后注释,学生应该能够自行完成。但是我发觉我错了。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这篇课文起码需要一堂半甚至更多的时间。特别是对一些有点难度的句子的翻译,如“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等句子,学生根本就不能把它翻译完全,也就谈不上深入理解了。看来,在备课的同时,在熟悉教材的同时,还需对学生的能力作出充分的估计,方能教得顺利,让自己上得顺手,学生也听得顺耳。

试题详情

2、  生翻译课文(自行翻译为主,师补充重点字词及对全篇文章稍作补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