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解释词语(4分)
矢志: 香醇:
1、给拼音写汉字 (6分)
磅bó( ) shǐ( )志 hàn( ) 海
香chún( ) yǒu( ) 黑 chì( ) 热
8、是:这样,指示代词。 9、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现。 10、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1、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2、策: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道:方法。 1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 14、鸣:马叫,之:无意义。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5、执策:拿着马鞭。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到(它)跟前。临之:面对千里马。 16、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7、其真五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难道,表反问语气。下句的“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邪,
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隶人:仆役。 2、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3、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凭借,因为。称,称呼。 4、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5、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6、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7、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3、描写“食马者”形象的是哪一句?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1、为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作用?
是 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伯乐 千里马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人才
不知马
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