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0236  210244  210250  210254  210260  210262  210266  210272  210274  210280  210286  210290  210292  210296  210302  210304  210310  210314  210316  210320  210322  210326  210328  210330  210331  210332  210334  210335  210336  210338  210340  210344  210346  210350  210352  210356  210362  210364  210370  210374  210376  210380  210386  210392  210394  210400  210404  210406  210412  210416  210422  210430  447090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试题详情

1.学生齐读诗歌。

试题详情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试题详情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试题详情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试题详情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试题详情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试题详情

   第三课时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