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0237  210245  210251  210255  210261  210263  210267  210273  210275  210281  210287  210291  210293  210297  210303  210305  210311  210315  210317  210321  210323  210327  210329  210331  210332  210333  210335  210336  210337  210339  210341  210345  210347  210351  210353  210357  210363  210365  210371  210375  210377  210381  210387  210393  210395  210401  210405  210407  210413  210417  210423  210431  447090 

2、重音--要强调的重点词语

试题详情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比较自己与录音范读在处理上有何异同。

 师:请同学互相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指名学生大声朗读(顾艳霞、宋琪玥)

 男女生对读) 注意感情的处理,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到好处,读出诗歌的层次等等

方法总结:朗读要注意1、停顿--按意义或音节划分

试题详情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试题详情

课前请同学们预习了,现请同学们齐读,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解题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知道]诗中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但由于诗中化用的 “俯首甘为孺子牛”和《野草》序言为人所共知,所以也就不言而喻了。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下面请你们把诗中前四节的八处“有的人”, 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一种人、某一类人。(一分钟组织语言,开火车)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该生依次将八处“有的人”四处换成了“剥削者”,四处换成了“革命者”。)

师:你首先发言,勇气可嘉。大家再发言时请注意把诗中的八处“有的人”分别(加重语气)改成某一种人、某一类人。

师:很好!你没有用好人、坏人之类笼统的说法,而是用了“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等说法。这样不仅表明了是哪一种人,而且揭示了这种人的内心世界。这样说既具体,又明确,还有深度。

通过几位同学的改读课文,看来大家对诗中的“有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已经清楚了。现在请大家研究一下,诗中的八个“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创作背景:

    “中华民国”建立后,新旧军阀、 地主阶级和达官贵人为非作歹,视人民如草芥,走狗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期“流芳百世”。对于鲁迅,地主阶级及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而人民,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人们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写下《有的人》一诗,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参考]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 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板书] “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种人鞭挞后一种人。 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永存;第一个“死”指精神腐朽了,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

生10:我认为这两种人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同,因为诗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对,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由于这两种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具体反映在他们的生死上,为了简便,我们说生死不同。(板书:生死)这首诗是纪念鲁迅先生的,他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还有什么不同?

生11:我认为,这两种人的言行不同。诗中写道:“有的人骑在人们的头上‘呵,我多伟大’”,而“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很好。记得鲁迅先生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诗正是先生自身的光辉写照。谁知道?

生12: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对。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行”。骑在人民的头上“啊,我多伟大”,这是什么呢?

生齐:言和行。

师:那我们就说言行不同。(板书:言行)

生13:还有思想不同。诗中说:“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也对。不过说思想不同是否范围大了一些,谁能换一种更具体准确的说法。

生14:目的不同。

生15:所求不同。

生16:觉悟不同。

生17:追求不同。

师:大家谈了五种看法:“思想不同,觉悟不同,目的不同,所求不同,追求不同。”我们怎样从这五种看法中,筛选出一种最准确,最恰当的说法呢?现在我们采用第一种做法:“排除法”。就是把含义范围过大的、笼统的说法去掉。大家看看哪个说法应该去掉?

生18:“思想不同”范围大。这是刚才您说的。

(众生笑)

生19:我认为“觉悟不同”和“思想不同”差不多,范围也大,也应该去掉。

师:对,觉悟,意思是人思想认识上的醒悟,范围也大。咱们就把“思想不同”和“觉悟不同”去掉。现在还剩下“目的不同,所求不同,追求不同”这三个说法。我们采取“合并法”,就是把意思相同的说法合并,只留下一个。大家看看,这三个说法中,有没有意思相同的?

生20:我认为“所求不同”和“追求不同”意思一样,应该去掉一个。

师:对。你认为去掉哪个好?

生20:去掉“所求不同”,因为“追求不同”意思更明确,也通俗。

师:说得好!咱们就把“所求不同”去掉。现在还剩下“目的不同”和“追求不同”两种说法。我们再采用“分辨法”。就是分辨一下“目的”和“追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看看哪个说法更符合诗句的意思。目的,意思是想要得到的结果。追求,意思是争取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分辨一下,看看哪个说法准确?

(众生思考,片刻。)

生21:我认为“追求不同”准确。我是从“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这句诗看出来的。“想‘不朽’”就是争取不朽的意思。

师:完成正确。这两种人的追求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种是争取不朽,想自己千古留名,完全是为个人打算。另一种人足默默奉献,不图个人名利,非常高尚。现在剩下了一种最准确的说法,就是“追求不同”。(板书:追求)这两种人还有什么不同?

生22:还有作用不同。诗中说:“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师:对,作用不同。(板书:作用)

生23:我认为还有下场不同。这首诗的后三节,就是讲的这个问题。(该生读后三节。)

师:意思对,但从感情色彩上看,用在两种人身上都合适吗?你能否改一下,换一个适用于这两种人的词语。

生23:结局不同。

很明显,本诗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呢?

生24:对比。每一节都是两种人对比。

师:对。全诗从头到尾,处处对比。这是本诗的第一个特点。(板书:对比)

小结、板书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价值)、对人民的态度、人生追求、社会影响、人民的态度、结果/结局

下面大家考虑:通过前四节的鲜明对比,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两种人,那么能否将后三节去掉呢?

生25:不能去掉。写后三节是为了前后呼应。

师:对。那前后是怎样呼应的呢?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生26::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

生27:前四节与后三节是因果关系。正因为前四节写了这两种人的不同表现,所以才有后面三节这两种人的不同结果,也就是对他们的议论。

师:说得好!因果关系不能忽视。谁说说,是怎样议论的呢?

生28:对好人歌颂,对坏人责备。后三节说:对人民有益的人,人民把他“记住”“抬举得很高”;对人民有害的人,“人民把他摔垮”。

师:对。对好人的称赞,对坏人的斥责,这就是议论。诗中说“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29:古诗中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想这里是说对人民有益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师:是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生命力是无限的。他们逝世之后,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鲁迅先生就是这样。最后一节“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30:是说“受人尊敬”。

  生31:是说“受人称赞”。

  师:说得有道理。抬举,意思是称赞或提拔。这首诗有了后三节,就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是非观念,使这首诗有了很强的教育意义。那么,这首诗告诉读者的深刻道理是什么呢?

生32:欺压人民的人,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人民一定把他打倒;为人民服务的人,默默为他人奉献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3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板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B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师:是的,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人们把他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这个不屈的战士!很多人写文章来追悼他,著名女作家萧红写文章纪念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

  人民文学家老舍先生说--

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

--阮  铭

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

试题详情

  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

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起来学习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

试题详情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试题详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 / 还活着。

试题详情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试题详情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 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 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 “朽”(xǐu) 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 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