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0293  210301  210307  210311  210317  210319  210323  210329  210331  210337  210343  210347  210349  210353  210359  210361  210367  210371  210373  210377  210379  210383  210385  210387  210388  210389  210391  210392  210393  210395  210397  210401  210403  210407  210409  210413  210419  210421  210427  210431  210433  210437  210443  210449  210451  210457  210461  210463  210469  210473  210479  210487  447090 

1. 导入新课:

   什么是讲演?讲演,是在公众场合就某个问题发表见解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的“公众场合”是:。

   “某个问题”是指:。

   郭老的见解是:。

试题详情

4. 作业:写一则讲演稿。

   附板书: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郭沫若

   开题 年轻人

   真理的追求者

   主体 年轻精神 博爱的实践者

   勇敢的战士

   结尾 学习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郭沫若的讲演艺术。

试题详情

3. 组织讨论:主题、结构。

   1) 烈士墓前讲演,语调是凝重低沉的,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地底岩浆的奔突、炉中黑煤的燃烧!郭沫若先生的感情之火,是在为谁燃烧?

   第四自然段末句。郭老当初是准备怎样讲的?为何改变计划?(某先生的讲话:赞美了萧红女士光辉的一生,但何为年轻人,该从萧红女士身上汲取什么呢?令人摸不着头脑。)

   2) 怎样判定年轻人呢?请用“不能……,而要……”的句式归纳。

   第六自然段:“所以,……年龄”。

   判定的标准有两个,可偏废吗?(不是专看,而是“主要的看”)

   具体怎么说呢?第六自然段末句(两个“死”)。

   真是这样吗?男生齐读第五段。

   这里有几个短语:“老顽固”、“老腐败”、“活的木乃依“,这些人的共同点是顽固、保守、逆历史潮流而动。请举实例说明之。(保守派、流氓地痞、贪官污吏、卖国贼……)

   “‘年轻精’充分的,虽老而不死”,真的吗?请女生齐读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请举实例说明之(古今中外,也可举教材出现的)。

   《春秋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有年轻精神,就能立德、立功、立言。

   那么,究竟什么是“年轻精神”呢?指名读第7~10自然段。讨论,教师板书,学生整理笔记。

   怎样追求真理呢?(毫无成见、如饥似渴、虚心坦怀)

   举实例:追求救国真理、科学真理……

   “博爱”具体是指: 。

   正面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有整个人类的幸福才是自己的幸福。”

   勇敢的战士:

   正反举例。

   由此可见,“年轻精神”,便是追求客观真理的精神,……愿大家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

   第六自然段末句,用第11自然段的话,怎么说?

   “永远年轻”、“死了也还年轻”与“死鬼”,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我们应该拥有“年轻精神”。

   4)“在这种认识之下”,作者情不自禁地向年轻人发出了富有感染力的号召:“我们……年轻!”我们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你年轻,我年轻,我们都年轻;昨天年轻,今天年轻,明天更年轻;家乡年轻,祖国年轻,世界更年轻!

试题详情

2. 录音朗读:

   在萧红墓前作不多不少的五分钟讲演,对我们来说怎么样?对诗人、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呢?请一同学计时。

   思考:紧扣什么话题来讲演?

试题详情

1. 导入新课:

   什么是讲演?(单元提示)

   公众场合是指: 。

   简介萧红(注释)

   简介郭沫若。

试题详情

3. 感受“年轻精神”,并以此自励。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结构、主题。

试题详情

2. 初步学会按讲演的基本结构分析课文,体会对比论述的方法,理解言简意赅的语句。

试题详情

1. 了解讲演和讲演的特点,了解对比论述的方法,诘、舐两字。

试题详情

3、小试牛刀--正值“五四”青年节,学校将举行“五四杯”演讲比赛,主题是“继承优良传统,做新世纪的主人”。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演讲词。

                                          

试题详情

2、旁征博引--据你所知,举出一位如文中所说的“人已死了”“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的人物,并简要说明理由。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