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0461  210469  210475  210479  210485  210487  210491  210497  210499  210505  210511  210515  210517  210521  210527  210529  210535  210539  210541  210545  210547  210551  210553  210555  210556  210557  210559  210560  210561  210563  210565  210569  210571  210575  210577  210581  210587  210589  210595  210599  210601  210605  210611  210617  210619  210625  210629  210631  210637  210641  210647  210655  447090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伤"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可“伤"之事,说可“伤"之理,表可“伤"之情。若能以“伤"为线,串起全文的教学,定能达到以尽可能单纯的教学线条带动尽可能丰厚的教学内容的课堂高境界。

 教学步骤:

试题详情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试题详情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试题详情

3.要求读出感情。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试题详情

 1?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试题详情

 自由发言,要能做到资源共享,发言有理有据,力争有创造性。

试题详情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教学生学法,一直被认为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途径。有些学法是需要自己摸索归纳的,而学生接触较少的年代又比较久远的作品的学习,老师先传授学法,让学生依法实践,该是一条省力省时的捷径吧。

 教学步骤: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