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0500  210508  210514  210518  210524  210526  210530  210536  210538  210544  210550  210554  210556  210560  210566  210568  210574  210578  210580  210584  210586  210590  210592  210594  210595  210596  210598  210599  210600  210602  210604  210608  210610  210614  210616  210620  210626  210628  210634  210638  210640  210644  210650  210656  210658  210664  210668  210670  210676  210680  210686  210694  447090 

4、俶尔远逝:忽然。

试题详情

3、佁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试题详情

2、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试题详情

1、清洌:清凉 

试题详情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小石潭记

试题详情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试题详情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试题详情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试题详情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试题详情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