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了解一些成语的出典。如:04年烟台卷和福州卷
2、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如:03年天津卷和04年荆州卷中的考题。
1、成语读音和写法的规范化;如03年温州卷和荆州卷中的考题。
4、来自群众的口头语。语言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类成语仍会不断出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如:三长两短、十拿九稳、人山人海、有气无力、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等。
恰当地引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使文章言简意赅,并增加表达的广度和深度。反之,则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但由于成语的结构固定而类型又多种多样;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大量成语源于我们初中生不大了解的古代典籍,所以,正确使用成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丰富词汇。积累的方法很多,譬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化整为零,每天积累一两个成语;有的在每天的语文课前让学生讲一两个成语故事;既激发兴趣,又记住了成语。但关键还在于自己平时的积累,如:遇到不理解的成语随时借助工具书--成语词典,弄清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这样就可以从音、形、意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地去积累成语。另外写作中使用成语时,也要多加斟酌和辨析,学会结合语境,结合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选用成语。只有这样,在应试时我们才能驾轻就熟,准确辩识,不误用和乱用成语。
[考场回声]
近年各地中考试卷中常有专门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试题出现,主要题型有:成语字的书写规范,找错字,改错字;成语中的重点字解释或成语,语意的静态、动态解释;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用成语,找加点成语使用准确或不当的项;写出课文或名著中相关的成语;成语词汇量储存的考查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近年来出现在各地中考卷上的关于正确运用成语这一知识点的考题:
2003温州卷
下面加点字的字形、读音及字义都正确的一项是(C)
A.冲耳不闻 “冲”读chōng 意思是:堵塞
B.讳莫如深 “讳”读wéi 意思是:隐秘不说
C.扪心自问 “扪”读mén 意思是;摸、按
D.偃旗息鼓 “偃”读yǎn 意思是:遮盖
2003荆州卷
常用成语填空。
①众志成( ) ②同舟共( )③救死( )伤 ④自强不( )
答案:①众志成(城) ②同舟共(济)③救死(扶)伤 ④自强不(息)2003天津中考卷
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含义与所给出的义项完全一致的一组是:(B)
A.机会;日理万机 随机应变 B.更加: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C.名声,莫名其妙 名不副实 D.渡口:无人问津 津津有味
04年荆州卷
根据提示,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地填写成语。
①这些石刻狮子,千态万状,( ) (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
②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 ) [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③德拉……只是为了使那位皇后的珠宝和首饰( )[相比之下显得远远不如]。
④花种得好,( )(形容百花艳丽,颜色好看),满园芬芳,可以欣赏。
答案:①惟妙惟肖 ②与日俱增 ③相形见绌 ④姹紫嫣红
04年山东烟台卷
许多成语源自古诗文。源自《<论语>六则=,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 。源自《曹刿论战》,表示趁热打铁、一气呵成的成语是 ;源自《桃花源记》,借指与世隔绝、环境优美、生活安乐的理想地方的成语是 。(3分)
答案:不耻下问或三人行,必有我师,一鼓作气,世外桃源
04年福州卷
写出与下面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再另选一个历史人物,并写出相关的成语。
(1)吕蒙--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
(3)项羽--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刮目相看(待)(吴下阿蒙) (2)三顾茅庐(鞠躬尽瘁) (3)四面楚歌(破釜沉舟) (4)示例:曹刿--一鼓作气 陈胜--揭竿而起(鸿鹄之志)
2003青岛卷
3、古代作品中的语句习用为成语。这类成语,有的是作品中的原话,有的则是经过加工,经过简缩而成的。如:一鼓作气、舍生取义、知己知彼、庞然大物、扑朔迷离、诲人不倦等
2、从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凝缩而成。这类成语经常用来说明某种道理、某种认识或者某种境遇。如:卧薪尝胆、毛遂自荐、风声鹤唳、三顾茅庐、完璧归赵、请君入瓮等。
1、从古代寓言故事凝缩成的。这类成语和寓言一样,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者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常带有劝解或者讽刺的意味。如:滥竽充数、狐假虎威、螳臂当车、鹬蚌相争、与虎谋皮、杞人忧天等。
分析例题《两条珍贵的白鱼》
作业:完成《流泪的故事》思考与练习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济南的冬天》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 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济南的冬天》的“温情”,《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分析例文《父亲的信》和《我的四季》(课前先做)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