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0602  210610  210616  210620  210626  210628  210632  210638  210640  210646  210652  210656  210658  210662  210668  210670  210676  210680  210682  210686  210688  210692  210694  210696  210697  210698  210700  210701  210702  210704  210706  210710  210712  210716  210718  210722  210728  210730  210736  210740  210742  210746  210752  210758  210760  210766  210770  210772  210778  210782  210788  210796  447090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试题详情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试题详情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试题详情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试题详情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试题详情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试题详情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试题详情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试题详情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试题详情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