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
答案 |
1、二者不可得兼 |
同时得到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假如 |
4、贤者能勿丧耳 |
不丢掉 |
5、蹴尔而与之 |
用脚踢 |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
通“辨”,辨别。 |
7、万钟于我何加焉 |
有什么益处 |
8、妻妾之奉 |
侍奉 |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
通“向”,从前。 |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
停止,放弃。 |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
本性,天性 |
二、翻译下列句子 |
|
1、舍生而取义者也 |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
3、呼尔而与之 |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
6、此之谓失其本心 |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
三、回答问题 |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
舍生而取义 比喻 |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
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
九年级下册:《庄子》故事两则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
答案 |
||
1、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相:做宰相;国:国都,京城 |
||
2、非梧桐不止;安知鱼之乐 |
止:栖息;安:怎么 |
||
3、于是鸱得腐鼠 |
于是:在这时。鸱:猫头鹰。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
|
||
1、惠子相梁 |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 |
||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
||
三、回答问题 |
|
||
1、《惠子相梁》的主题是什么? |
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 |
||
|
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
答 案 |
1、十年春,齐师伐我。 |
伐:攻打 |
2、肉食者鄙。3、又何间焉?
|
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间:参与 |
4、小惠未 , |
:通“遍”,遍及,普遍。 |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福:赐福,保佑。 |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狱:案件。虽:即使。 |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可以:可以凭借 |
9、既克,公问其故。 |
克:战胜 |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作:振作。再:第二次。 |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测:估计。伏:埋伏。 |
二、翻译句子 |
|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
3、夫战,勇气也。 |
作战,靠的是勇气。 |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云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
三、回答下列问题。 |
|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
“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
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
6、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 |
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
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一、词语解释 |
|
1、邹忌讽齐王纳谏 |
讽:讽谏。纳:接受。 |
2、邹忌修八尺有余。 |
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
3、朝服衣冠,窥镜。 |
服:穿戴。窥:照。 |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
复:又一次。 |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
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美:认为······美。私:偏爱。 |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蔽:爱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
面刺:当面指责。 |
9、能谤讥于市朝。 |
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间进:偶然进谏。 |
二、翻译下列句子。 |
答 案 |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
3、徐公何能及君也? |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
三、回答下列问题。 |
|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
4、讽谏的结果如何? |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
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列子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
答 案 |
1、方七百里,高万仞。 |
方:指面积,方圆。 |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惩:苦于。迂:曲折,绕远。 |
3、聚室而谋。 |
谋:商量。 |
4、吾与汝毕力平险。 |
汝:你们。 |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指:通“直”。 |
6、杂然相许。 |
杂然:纷纷,许:赞同。 |
7、其妻献疑曰。 |
献疑:提出疑问。 |
8、且焉置土石。 |
且:况且。焉,疑问代词。置:安放。 |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易:交换。反:通“返”。 |
10、甚矣,汝之不惠! |
惠:通“慧”,聪明。 |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穷匮:穷尽。 |
12、何苦而不平? |
苦:愁。 |
13、河曲智叟亡以应。 |
亡:通“无”。 |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厝:通“措”,放置。 |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
答 案 |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
2、且焉置土石? |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
4、甚矣,汝之不惠! |
你太不聪明了。 |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
|
|
三、回答下列问题。 |
|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
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
八年级上册:核舟记
一、解词: |
答案 |
1、高可二黍许 |
可:大约 |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曾:尚,还 。 盈:满 |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诎”同“屈”,弯曲 |
5、左手倚一衡木 |
“衡”同“横”:横着 |
6、其两膝相比者 |
比:靠近、挨着 |
7、珠可历历可数也 |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
若:像。 了了:清楚明白 |
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峨冠:戴高高帽子。 为:是 |
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奇:零数 |
1、黄:黄共阅一手卷 |
1、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
2、舟尾横卧一楫 |
2、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
3、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4、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5、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
6、尝贻余核舟一 |
6、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 |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7、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
8、技亦灵怪矣哉 |
技艺出真奇妙啊! |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9、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若听茶声然 |
10、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
中心思想 |
核舟,用桃核雕刻的船。“记”在这里具有摹写意味,它全面如实生动地描绘出了雕刻在核舟上的全部人和物,活灵活现,使领会了雕刻家神奇高超的技艺和才华。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