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0646  210654  210660  210664  210670  210672  210676  210682  210684  210690  210696  210700  210702  210706  210712  210714  210720  210724  210726  210730  210732  210736  210738  210740  210741  210742  210744  210745  210746  210748  210750  210754  210756  210760  210762  210766  210772  210774  210780  210784  210786  210790  210796  210802  210804  210810  210814  210816  210822  210826  210832  210840  447090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试题详情

(一)怀鲁迅/郁达夫

 (见xi-anbai/ydf-qt/018.htm)

 使用建议:鲁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一样,是以文学为武器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应是“知天命”的年龄了,然而他们并不漫长的一生直到最后一息,始终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最顽强的抗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民族和劳苦大众。如郁达夫所言,他们是“伟大的人物”,是值得我们拥护、爱戴和敬仰的。

 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将《怀鲁迅》一文作为扩读材料,还可让学生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历史上像鲁迅和闻一多一样的“伟大的人物”,讲述他们的事迹,弘扬正气,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试题详情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课文扩读材料

试题详情

 学生自行选择演讲材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或者《最后一次讲演》。

试题详情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也读《最后一次讲演》。

试题详情

 要求读准读懂,读出感情,读出表情。可结合一些具体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试题详情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例如:

 结构美--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精于剪裁、多种方式的照应……

 语言美--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富于音乐美、夹叙夹议……

试题详情

 例如:

 闻一多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是否显得过于矛盾?

 做学问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足不出户与生活绝缘?干革命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大张旗鼓将自己暴露?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为什么又改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

 ……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