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一)怀鲁迅/郁达夫
(见xi-anbai/ydf-qt/018.htm)
使用建议:鲁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一样,是以文学为武器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应是“知天命”的年龄了,然而他们并不漫长的一生直到最后一息,始终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最顽强的抗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民族和劳苦大众。如郁达夫所言,他们是“伟大的人物”,是值得我们拥护、爱戴和敬仰的。
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将《怀鲁迅》一文作为扩读材料,还可让学生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历史上像鲁迅和闻一多一样的“伟大的人物”,讲述他们的事迹,弘扬正气,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课文扩读材料
学生自行选择演讲材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或者《最后一次讲演》。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也读《最后一次讲演》。
要求读准读懂,读出感情,读出表情。可结合一些具体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例如:
结构美--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精于剪裁、多种方式的照应……
语言美--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富于音乐美、夹叙夹议……
例如:
闻一多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是否显得过于矛盾?
做学问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足不出户与生活绝缘?干革命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大张旗鼓将自己暴露?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为什么又改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