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1102  211110  211116  211120  211126  211128  211132  211138  211140  211146  211152  211156  211158  211162  211168  211170  211176  211180  211182  211186  211188  211192  211194  211196  211197  211198  211200  211201  211202  211204  211206  211210  211212  211216  211218  211222  211228  211230  211236  211240  211242  211246  211252  211258  211260  211266  211270  211272  211278  211282  211288  211296  447090 

2. 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信客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B.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

C.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D.茅屋外只有劲利的山风。

试题详情

1. 为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⑴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   )了钱要jiē jì(    )他。

⑵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

⑶(老信客)就裁下窄窄一条红chóu(   )捆(   )礼品,图个好看。

⑷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   )伤了的手……

试题详情

作者故乡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一显身手

试题详情

余秋雨,1946年生,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文学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这是他在研究写作之余的散文佳作。《山居笔记》获海外花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试题详情

2.为什么说向死者家中送遗物更危险? 

到死者家中通报消息,信客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这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向死者家里送遗物更危险,因为这是死者家属往往处于过度悲伤之际,心理失衡,或怀疑信客的诚信度,而迁怒于报丧者,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

试题详情

1.如何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这句话呢?

因为信客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试题详情

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焦灼:非常着急。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颠沛:穷困;受挫折。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风尘苦旅:比喻旅途劳累、艰苦。

连声诺诺:一声接一声地答应。

生死祸福:表示是生、是死、是祸、是福,都难以预料。

试题详情

唏嘘(xī xū) 妒(jí)

耗(è) 然(cù)

诺诺(nuò) 斥(hē) 

问(jié) 包(zā)

(zhā)   颠(pèi)

绉绉(zhōu) 焦(zhuó)

伎俩(jì liǎnɡ) 吊(yàn)

跋涉(bá shè) 

试题详情

(一)问题研讨(提示:在课文中找相关信息来说明)  1、文中青年信客让别人得到了什么?  2、青年信客是否也有所得?如果有,他又得到了些什么?  (二)根据你的理解,为信客写一首诗(一段也可)。  (三)引教学生得出:助人自助的一生才是充实的一生。  设想:这一环节旨在对课文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对文章主题作多角度探索,并以正确的人生观引教学生。  六 课外拓展:撰写乡村邮政史  本课小结:在乡村和城市间踽踽独行的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他是外出谋生者与家乡联系的纽带。  反思:你能通过观察我的教学,给我一些下述问题的信息吗?  1、有百分之多少的课堂时间用于教师讲话,有多大比例的时间学生在讲?  2、在讨论中有多少学生在发言,男生多于女生吗?  3、我说话的语调是交谈的语调,还是盛气凌人的讲授方式?  4、你认为我对学生们的评论是否恰当?  5、你看到可能有助于我解决问题的其他事情吗?  6、请给我一些帮助我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建议。 

试题详情

设想:本文篇幅较长,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设计[信客档案]旨在从信客这一职业角度出发,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面上的了解,为下面的问题能深入研讨作准备。  五、 独特感悟  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有这样的疑惑,信客为他人付出了很多(文章作了很多描写),自己却落得遭人误  解,穷愁潦倒,按现代某些价值观衡量,似乎很不划算。是不是当时的人们都在想着做信客?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信客?所以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