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问:作者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问题,在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对历史人物应持的态度?
教师活动
1.作者通过论证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他对编写戏剧的看法或态度,让学生找出来在哪一段。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是怎样组织论据的?试让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再作出回答,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引经据典,步步为营。
2.作者在论证时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作者在哪一段中把摆事实和讲道理结合起来?让学生逐段分析。
3.把以上作者的论证过程向学生交代清楚后,提问: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治学态度怎样?
学生活动
1.回答:作者先是用最一般的原始材料论证史书上根本没有提到杀妻的情节,然后又研究和这个情节有关的章节,再举出可以和其观点相印证的其它史书的资料来论证。
2.回答:好处是论证充分严密,使读者信服;第四段用摆事实的方法,第六段、第七段和第八段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只是有的段落侧重二者中的一种。
3.回答:作者十分注重论据的充足性、论证的充分性、逻辑的严密性,很显然,作者治学严谨。
3.自己概括,只要言简意赅,言之成理就可以;文章开头和最后是前后呼应或对应关系。
2.就不懂的地方向教师询问,也可以自己查词典等等。
1.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以用课本上的原话回答。
3.让学生回答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文章最后一段和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2.分析文章中的难理解的文言字句,一一解释,使学生理解其大意。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复习上节课讲到的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的论据分布在哪几段?
2.提问:作者从哪些书籍的原始资料中寻找依据?第四段从《后汉书》中关于吴汉的生平中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就此作出结论,为什么还要再查究他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呢?从第五段找出原因,这说明什么呢?
3.提问:作者在从《后汉书》找到了吴汉的生平和家庭夫妻关系之后,为什么?
4.作者在第七段介绍刘珍是为了说明什么? 这为什么不是多余的?
5.第八段作者又以吴汉的人品作证,只有一句话,作者为什么还要引用?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出了自己对编写戏剧的态度,作者用“虽然……但是……”,这表明作者重点强调的是前者还是后者?
学生活动
1.回答:分布在第四、六、七、八段。
2.回答:作者从《后汉书》和《东观记》寻找证据;他为亭长,并非总兵;而且对他和王莽的关系根本没提,因为作者想找出更有力的证明材料,想使读者更加信服。这说明作者论证的严密性。
3.回答:作者其实是在旁征博引,使读者更加信服,因为如果单独从一本书上找又举出《东观记》中的文字作证明,显得缺乏说服力,这样可以使它们相互印证。
4.回答:是说明刘珍的《东观记》的可靠性,以使读者更加信服。
5.作者从他的人品来说,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忠孝是最大的美德,杀妻一事表明忠孝,一定会上书的。这是很有力的推断。最后一段作者用这组关连词,表明作者强调的是后者。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
2.讲解本文的论证过程。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效组织论据的方法。
学生活动
1.回答教师的提问。
2.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3.学习并掌握组织论据的方法。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