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1159  211167  211173  211177  211183  211185  211189  211195  211197  211203  211209  211213  211215  211219  211225  211227  211233  211237  211239  211243  211245  211249  211251  211253  211254  211255  211257  211258  211259  211261  211263  211267  211269  211273  211275  211279  211285  211287  211293  211297  211299  211303  211309  211315  211317  211323  211327  211329  211335  211339  211345  211353  447090 

6、第五段和这段文字中先后出现两个冒号,分别说一说他们的用法是什么?

试题详情

5、第9句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试题详情

4、指出句中两个“这样”分别指代的内容是:

  (1)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

  (2)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试题详情

3、从第9句中可以归纳出创建新学说的主要步骤应是怎样的?

试题详情

2、第2-5句与第1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第6-8句与第1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题详情

精读课文第六段思考:

1、第1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内容上表明了什么?

试题详情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

试题详情

(二)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示例分析:“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的作用是什么?

技法指导: = 1 \* GB3 ①明确一句话的中心意思。

 = 2 \* GB3 ②注意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 3 \* GB3 ③关注关联词语及其他重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总结归纳: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的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再如: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简单分析:正(怀疑)反(懒惰--不怀疑)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论证,说明怀疑是学问发展的前提;这句话强调了由疑而问,由疑问而求解对所有学问的发展都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这句话从反面强调没有怀疑精神(都墨守前人的就说),就没有学术发展,就没有人类文化的进步,绝无例外。

有关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可参考《教参》第56页。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语言实践:参见教材第48页题二

试题详情

(一)    细读课文,探讨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提问:1、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2、本文采用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1、例证法  喻证法   引证法   对比论证法

2、例证法  引证法   对比论证法

追问:如何分析这些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指导:表达的语言技巧可归纳为:方法+具体内容(事实或道理)+方法特点+观点。

论证方法的特点:

例证法:具体真实地证明(阐述)……

喻证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证明(阐述)……

引证法:雄辩有力地证明(阐述)……

对比论证法:鲜明突出地证明(阐述)……

  小组合作:找出本文所用的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的实例,按着上述方法进行分析

   师生归纳:

1、        引证法及其作用。  

(1)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

(2)第五段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强有力地证明本段的分论点。  

  2、例证法及其作用。

  (1)第四段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雄辩有力地证明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2)第六段举了清代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雄辩有力地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  

  3、对比论证法及其作用。  

(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鲜明地阐述“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鲜明地阐述: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鲜明地阐述“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试题详情

(三)教材第48页题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从分析论证方法角度进一步体会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准确、精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语言特点。

3、培养怀疑精神:学习中要敢于怀疑,善于研究。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准确、精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