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1173  211181  211187  211191  211197  211199  211203  211209  211211  211217  211223  211227  211229  211233  211239  211241  211247  211251  211253  211257  211259  211263  211265  211267  211268  211269  211271  211272  211273  211275  211277  211281  211283  211287  211289  211293  211299  211301  211307  211311  211313  211317  211323  211329  211331  211337  211341  211343  211349  211353  211359  211367  447090 

则:就。如:橘生淮南则为橘……

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焉:语气助词。如:寡人反取病焉。

试题详情

善:善于,擅长。如:齐人固善盗乎?

实:果实。如:其实味不同。

试题详情

欲:将要,要。如:吾欲辱之。

对:回答。如:左右对曰……

赐:赏赐,赠送。如:楚王赐晏子酒。

试题详情

这是一篇饶有趣味的故事。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挑衅,巧设譬喻,机智反击,反而使楚王自取其辱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聪明机智和高超的雄辩技巧。

楚王及众人绞尽脑汁,精心设计,诬齐人善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尴尬局面,晏子另辟蹊径,不予正面驳斥,反而将计就计,巧换概念,设喻论证,将外形相似,实则不同的橘、枳说成是因水土异而产生了变化,暗含“民生长于齐不盗”,而“民入楚则盗”之义,推论出即便是齐人善盗也是“水土异”所致,将责任推给楚国。晏子始终以守为攻,化解了正面冲突,迫使楚王就范,直到“反取病焉”。

情节曲折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晏子出使楚国本无奇处,却生出了楚王“欲辱之”的变故;楚国君臣定下“妙计”,晏子看来难免受辱,他却能够巧设比喻,直击楚王要害;楚王颜面尽失,似难下台,他却能够自我解嘲,自找台阶。真是一波三折,回环生趣。

巧妙运用多种对比与衬托是另一个显著特点:如楚方群策群力与晏子的势单力薄,楚王的精心策划与晏子的随机应变,楚方的咄咄逼人与晏子的不卑不亢,结果是楚王“反取病焉”,而晏子是“不辱使命”。

试题详情

文章先写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打算乘机侮辱他,并同侍者商定了详细的计划。

这一部分写了晏子和楚王的正面交锋:楚王设置圈套,公然挑衅,晏子却避其话锋,以守为攻,通过橘因水土之异或为橘或为枳的比喻,将谁为盗的问题转化为谁使之为盗的问题,使楚王无可辩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写楚王尴尬之余,自我解嘲,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出众的辩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试题详情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他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晏子原名“晏婴”,“子”是古代对男人的一种尊称。)

《晏子春秋》共8卷,每章由一个小故事构成,以晏子为中心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书中通过记述晏子的言行,对贵族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劳动人民的饥寒挣扎以及各国之间的勾心斗角,作了一定程度的真实反映。作品的记叙带有较多的文学色彩,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和虚构,增强了故事性和戏剧性。

试题详情

酒酣(hān)    诣王(yì)   曷为(hé)   为枳(zhǐ)

非所与熙(xī)          反取病焉(yān)

试题详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