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学生讨论并交流,学生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总结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是故事的序幕。为韩麦尔的出场提供特定的环境,渲染了气氛,巧妙交代了背景。
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是情节的开端。写学校不同往日的景像,进一步造成悬念,为下文撟詈笠豢螖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是情节的发展。前面的伏笔揭晓,韩麦尔的性格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第四段24--29节)宣布散学。是情节的高潮,故事的结局,是小说主题的升华和结晶。
3、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 “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2、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3、教师补充。
2、学生活动:交流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1、正确认读: 锯 踱 挟 皱 督 叟 摊 旷 懊 隶 钥匙 哽 赚 惩 祈 诧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看到“最后”两个字,大家是否意识到这堂课会不同寻常?(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疑问)
3、略
2、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存在向心力,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