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1193  211201  211207  211211  211217  211219  211223  211229  211231  211237  211243  211247  211249  211253  211259  211261  211267  211271  211273  211277  211279  211283  211285  211287  211288  211289  211291  211292  211293  211295  211297  211301  211303  211307  211309  211313  211319  211321  211327  211331  211333  211337  211343  211349  211351  211357  211361  211363  211369  211373  211379  211387  447090 

4.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选自宋代__________编的___ _______,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

__________ _。

(2)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诗句: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3.下面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且反映出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试题详情

2.下面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但闻黄河流水(但是)

万里赴戎机(奔赴)

B.出郭相扶将(外城)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

C.关山度若飞(度过)

愿驰千里足(奔驰)

D.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愿为市鞍马(集市)

试题详情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鞍鞯(jiān) 溅溅(jiān) 啾啾(jiū)

B.红妆(zhuānɡ) 霍霍(huò) 可汗(hán)

C.唧唧(jī) 朔气(shuò) 燕山(yān) 策勋(xūn)

D.胡骑(qí) 金柝(tuò) 赏赐(cì)

试题详情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导析: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

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导析: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不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战功,其勇武强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强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略写,而以“木兰是女郎”为构思核心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试题详情

(二)重点段落导析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诠释。

导析: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

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困难了。同时,这个比喻还解释了伙伴的惊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将这几句看成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从而表现木兰机智聪慧,又充满豪情的神态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试题详情

(一)重点难点句子导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导析: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导析: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导析: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

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导析: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

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

猪羊。

导析: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试题详情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这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

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2.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诗歌对木兰的刻画形象生动,如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对一个初出远门的女子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思念家乡,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3.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

“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借鉴:《木兰诗》作为古代民歌,在表现人物、叙述情节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如“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和“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闻但闻”的反复,“万里赴戎机”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惊忙”的侧面衬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给读者一种清新、质朴之感。正因为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读者才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木兰勇敢而可爱的形象,才使木兰像史诗一样载入了中国文学的史册。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