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1219  211227  211233  211237  211243  211245  211249  211255  211257  211263  211269  211273  211275  211279  211285  211287  211293  211297  211299  211303  211305  211309  211311  211313  211314  211315  211317  211318  211319  211321  211323  211327  211329  211333  211335  211339  211345  211347  211353  211357  211359  211363  211369  211375  211377  211383  211387  211389  211395  211399  211405  211413  447090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学们的角色体验中,在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也要认真领会。) 

试题详情

请同学复述偷豆情节,交流感受,导入课文。 

(因为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通过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试题详情

2、按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第三课时 

试题详情

1、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进一步体会体会。 

试题详情

2、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试题详情

1、景物描写多侧面。《社戏》在描绘农村自然景物时,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试题详情

2、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具体地说: 

试题详情

1、总结存储: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试题详情

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讨论明确: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让学生在品读赏析中体会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试题详情

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