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1268  211276  211282  211286  211292  211294  211298  211304  211306  211312  211318  211322  211324  211328  211334  211336  211342  211346  211348  211352  211354  211358  211360  211362  211363  211364  211366  211367  211368  211370  211372  211376  211378  211382  211384  211388  211394  211396  211402  211406  211408  211412  211418  211424  211426  211432  211436  211438  211444  211448  211454  211462  447090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试题详情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试题详情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试题详情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试题详情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试题详情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试题详情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试题详情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