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1327  211335  211341  211345  211351  211353  211357  211363  211365  211371  211377  211381  211383  211387  211393  211395  211401  211405  211407  211411  211413  211417  211419  211421  211422  211423  211425  211426  211427  211429  211431  211435  211437  211441  211443  211447  211453  211455  211461  211465  211467  211471  211477  211483  211485  211491  211495  211497  211503  211507  211513  211521  447090 

1. 解释字词: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等同学们没有问题后,有重点地解释课文.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PS: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试题详情

1. 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 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 。"考试铭"读起来很好笑,但没有什么价值。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不管是从节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铭都远远高于考试铭.

2. 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篇文章来源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司,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试题详情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试题详情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件)

试题详情

全文结局"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件15)"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试题详情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托物言志"。

以图片引导回忆旧课。(板书)

试题详情

10、 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添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小 结

略。

第二课时

试题详情

9、 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试题详情

8、 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试题详情

7、 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