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段末尾“总要有一个过程”后面,为什么要使用分号?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理由。
1、第1段中的“终南捷径”一词在文中是指 ;第2段中,有一个与第1段“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意思相近的词语,它是
2004.盐城)
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文化”这个词儿在外国文里是一个字;这个字的字义,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更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于一般学习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有多强,他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从三到万》)
1、中考经典思维激活。
2、文章思路流畅,运用联想和生动幽默的语言叙写故事。
文章从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中的门洞,从门联想到文庙的门,从文庙的门联想到文庙的桥,又联想到现在北大的门和桥,思路可谓流畅。生动、幽默的语言表现在“请晏大使从小门进”“城墙不是纸糊的”。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想象有关,如“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语言的生动也表现为句式的变化,例如前面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后边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语言的生动还与衔接连贯的流畅相关,例如一个“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连起来。“话说”把上文的“故事”与下文的故事内容连接起来了。
[典例精析]
1、采用分论点支撑中心论点的方法。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从文章的逻辑结构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故事里面有道理--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在“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一句中隐含。其分论点有两个:第一个分论点是“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隐含的道理是:社会的管理不应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而应从每一个社会个体出发,考虑他们的需要”;第二个分论点是“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门的设置和使用应当从人的实际出发,不是从等级观念出发”。这样分论点很好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
1.结合课文,说明本文作者对牛顿的看
法,指出牛顿“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 |
1.根据教师的讲解,认识到牛顿不是思维
不灵活,牛顿不是从人的一面观,考虑 |
|
|
事情全面”的思维方式,并与学生的
看法进行对比。
2.转人中国有关门洞的名人故事。可
以先介绍一下晏子的机智多谋,提出
问题:晏子是如何挫败楚国人的?引
导学生比较楚人和晏子的思维方式
和出发点。
3.讲解:作者转人对中国历来的楚国式
的行为方式的批判。请学生思考什
么是楚国式,什么是齐国式,并结合
他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评述。
4.作者以中国最古的大学“泮宫”为例
具体说明了中国历来是楚国式;同时
又举了“北大‘状元桥’上走的人不仅
限于状元,人人都可进”的例子。请
思考作者想说明什么。 |
考虑,而是从猫的一面进行考虑。之
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思维的角度
不同。
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楚人认为门以人
为准,晏子认为门以国为准,这是从两
个不同的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3.思考并回答:“楚国式”是指门以人为准
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齐国式”是指门以
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中有
很多例子,学生应结合起来进行评述。
4.进行讨论,进行发散思维,畅所欲言。
回答:中国历来的“楚国式”有了改变,
人们不仅是看重“物”了,而是更看重
“人”了。 |
||
|
|
|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