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1498  211506  211512  211516  211522  211524  211528  211534  211536  211542  211548  211552  211554  211558  211564  211566  211572  211576  211578  211582  211584  211588  211590  211592  211593  211594  211596  211597  211598  211600  211602  211606  211608  211612  211614  211618  211624  211626  211632  211636  211638  211642  211648  211654  211656  211662  211666  211668  211674  211678  211684  211692  447090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内语段练习: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                             

(3)无法家拂士                           

试题详情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

   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试题详情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试题详情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试题详情

1)  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2)  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2句和事例1个。

第二教时

试题详情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  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  师生共同补充。

试题详情

3、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亩(   )  傅(   )   胶(   )行(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试题详情

2、  学生齐读课文。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