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1526  211534  211540  211544  211550  211552  211556  211562  211564  211570  211576  211580  211582  211586  211592  211594  211600  211604  211606  211610  211612  211616  211618  211620  211621  211622  211624  211625  211626  211628  211630  211634  211636  211640  211642  211646  211652  211654  211660  211664  211666  211670  211676  211682  211684  211690  211694  211696  211702  211706  211712  211720  447090 

5.提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 深意?

  讨论并归纳: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 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 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 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 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 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

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 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6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访归纳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 道理。

试题详情

4.提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试题详情

3.提问: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试题详情

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 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 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 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 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试题详情

1.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试题详情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 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试题详情

3.课后练习四。

试题详情

1.背诵全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试题详情

(三)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甚矣,汝之不惠。

A河阳之北B.跳往助之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告之于帝

            第二课时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