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1592  211600  211606  211610  211616  211618  211622  211628  211630  211636  211642  211646  211648  211652  211658  211660  211666  211670  211672  211676  211678  211682  211684  211686  211687  211688  211690  211691  211692  211694  211696  211700  211702  211706  211708  211712  211718  211720  211726  211730  211732  211736  211742  211748  211750  211756  211760  211762  211768  211772  211778  211786  447090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提问:作者为什么倡导“有书赶快读”?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讲述这一观点?这些事例在论述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1961年,我国处于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倡导当时的工农兵群众和青年学生快读书,多读书,打好基础。议论文要做到“有理有据”。“有理”,就是观点正确,议论合乎情理;“有据”,就是用事实和道理的根据。作者在这里列举了四个事例来阐述“有书赶快读”的观点,这四个事例在论述中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苏东坡的《李氏山房藏书记》和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两篇文章论述藏书与读书,借书与读书的关系,勉励后学者要勤奋攻读,时不待人,时不再来,千万不可藏书而不读。第三个事例,是明代景清警告同舍朋友“不要死死的藏书不用”“注意利用书籍”的故事。同时也说明这种告诫也是古已有之的。第四个事例,是清代学者包世臣的一幅对联的下联“补读平生未见书”,并由此引出“闭门遍读家藏书”的又一下联,作者以古喻今,既以古人之自勉、古人读书之迫切,来敦促青年人“抓紧机会赶快读书”。这四个事例都有自己的侧重:第一、二个事例侧重说明“有书赶快读”是需要勤奋精神的;第三个事例说明了“有书赶快读”是要相互告诫的;第四个事例说明“有书赶快读”关键是要自勉的。如此排列事例,便可看出作者论述的逻辑:以古论今,说明“有书赶快读”是要有勤奋精神的,是要互勉的,关键是要自勉的。

4、品读课文,揣摩语言

⑴我们要学习古代读书人的勤奋精神,千万不要藏着一大堆书而不加以利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诫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只追求读书的形式,寻找什么“秘本”,而没有看到古人读书的勤奋精神,然后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来说明读现有的书为将来打基础。

⑵景清与方孝孺齐名,为反对永乐政变而同时殉难的明代杰出人物。

作者知道大家对景清这个历史人物不了解,而当时人们都知道方孝孺,于是作者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目的是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⑶景清的目的是要警告他的朋友,要朋友注意利用书籍,不要死死地藏书不用,而不是想要强占他朋友的秘本。

这段话是为了告诉大家景清对朋友的劝诫真实目的,希望读者不要误会为景清想要强占同舍朋友的秘本,景清的真实目的是“不要死死的藏书不用”“注意利用书籍”。作者以此再次强调“有书赶快读”的观点,同时也说明这种告诫也是古已有之的。

⑷即便有些书籍本头太大,内容很多,无法全读,起码也应该扼要地翻阅一遍,知道它的内容,以免将来要用,临时“抓瞎”。

作者再次强调“有书赶快读”,指出对于大些大部头的书也要扼要地翻阅一遍,否则就会临时“抓瞎”。句中用“起码”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情真意切。

板书设计:

试题详情

3、速读课文,确定文章论点,判断论据类型,理清文章结构。

 论点:有书赶快读

 论据:事实论据

 结构:

试题详情

2、朗读课文,继续落实字词教学,读懂文言语段。

试题详情

1、简介背景:1961年,我国处于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如作者在第一集前的“两点说明”中所讲的:“办此专栏,将努力做到,在某些方面适当地满足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工农兵群众的要求。”在为合集写的“自序”中他又说:“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习得更好,做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不愧于后人!”这就是当时马南邨开设《燕山夜话》的心情。他写此文即是要勉励当时的工农兵群众和青年学生快读书,多读书,打好基础。

试题详情

注音:殉难(  ) 卷轴( )  蠹鱼(  )倜傥(  )(  ) 诉讼( )( )

    叱骂(  ) 御史( )  辄卷(  )警惕(  )(  ) 袁枚( )( )

    扼要(  )

多音字:载    难    冠    轴    还    藏    强

解词: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或空话等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帮助。

多多益善:泛指越多越好。

殉难:因为维护某种事物或追求某种理想而牺牲生命。

倜傥:洒脱、不拘束。

秘本:本文指珍藏的罕见的图书或版本。

试题详情

(七)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用“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这四

个词语连词组段,词序不拘,字数在i00字以上。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

快乐。这是一对姊妹命题,请你也试着去定三个这样的作文题目·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粱启超

   最苦: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负责任:对人、对事、对己

   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

   最乐: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尽责任:人生第一件乐事

   苦中真乐:~,-tk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速避责任

[教学探讨]

   本文并不是一篇很典型的具有议论文结构的文章,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

接触议论文,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因而在教学中关于文本与延伸的

关系的处理上,尤其值得注意。

试题详情

(六)结语。

   播放《说句心里话》一歌,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我们看了抗“非典”的专访,知道了自衣战士的责任;我们听着《说句心里

话》,了解了军人的天职;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也都应有他的责任。只要我

们尽职尽责,我们就会快乐,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试题详情

   2.分析课文。

   (1)讨论第一部分。   .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一知足;失意一安分;老死一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的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的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的责任。

   b、学生讨论并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2)讨论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乐呢?

  要点: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人而不自得

   c、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3)讨论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b、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

   要点: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区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d、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意思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3.小结:

   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

乐。

试题详情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四题。

2:做好课外资料书相关练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