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1619  211627  211633  211637  211643  211645  211649  211655  211657  211663  211669  211673  211675  211679  211685  211687  211693  211697  211699  211703  211705  211709  211711  211713  211714  211715  211717  211718  211719  211721  211723  211727  211729  211733  211735  211739  211745  211747  211753  211757  211759  211763  211769  211775  211777  211783  211787  211789  211795  211799  211805  211813  447090 

背诵这首词。

试题详情

2、带着以下问题预习下阕:

⑴ 朗读这一部分。

⑵ 表达方式的特点。

⑶ 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⑷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试题详情

1、 背诵、默写全词。

试题详情

总结这首词的思路与写作手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⑴ 修辞手法小结:

要点: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

⑵ 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要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试题详情

4、品读最后三句:

⑴ “须”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等待。

⑵ 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先让学生发挥想像去体会,回答,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这儿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像,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辉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试题详情

3.品读分写部分:

⑴ “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何等豪迈。

⑵ 品读“长城”、“大河”几句。

① “惟余莽莽”的意思是什么?

要点: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② 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

③ 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

要点: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④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

⑶ 品读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①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比喻、拟人。

②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扑丽;二者义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⑷ “长城”、“大河”利群山、高原的描写,情态上有何不同?

要点: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试题详情

2.品读前三句:

⑴ 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是什么?

要点:总写了-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⑵ 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写,后分写。

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试题详情

1.播放诗歌朗诵录音,然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诗。

试题详情

3.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学生自由朗诵。

试题详情

2.齐读一遍。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