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1844  211852  211858  211862  211868  211870  211874  211880  211882  211888  211894  211898  211900  211904  211910  211912  211918  211922  211924  211928  211930  211934  211936  211938  211939  211940  211942  211943  211944  211946  211948  211952  211954  211958  211960  211964  211970  211972  211978  211982  211984  211988  211994  212000  212002  212008  212012  212014  212020  212024  212030  212038  447090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试题详情

桥之美,概括的说是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桥只有与周围景致成为和谐的整体,才能共同构成美丽的画面,起到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美学作用。

试题详情

课文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表现?

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四段(课件)

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五段(课件)

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小 结: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以下两座桥(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的图片)作者对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六段

明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两座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这九幅画里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试从美学的角度分析。

试题详情

3、 由以上的美学原理欣赏下面两幅画。(课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块、线、面--大气沉稳

下降、上升--动静交错、和谐

试题详情

2、 齐读第二段,体会其中的美学原理。

试题详情

1、 速读课文,思考:

“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的工艺品来欣赏”,作者欣赏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从作者的身份来看。作者简介,出示几幅作者的美术作品,请同学欣赏。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形式作用,是从作为一个画家的独特的审美角度、从构图的角度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试题详情

播放《江雪》的FLASH,请同学们欣赏,简介《江雪》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

对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