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2005  212013  212019  212023  212029  212031  212035  212041  212043  212049  212055  212059  212061  212065  212071  212073  212079  212083  212085  212089  212091  212095  212097  212099  212100  212101  212103  212104  212105  212107  212109  212113  212115  212119  212121  212125  212131  212133  212139  212143  212145  212149  212155  212161  212163  212169  212173  212175  212181  212185  212191  212199  447090 

3、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了解文中评述,加深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学生齐读“赞曰”部分,理解赞句的实质。

交流理解:赞语主要概括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赞赏其不愁贫贱,不求富贵,怡然自乐,返璞归真的生活节趣。

试题详情

2、合作探究,评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拨,启发思维)

⑴ 综观全文,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⑵ 你觉得五柳先生能成为你学习的榜样吗?说说理由(激发学生超越教材感悟,领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实现情感的升华,畅述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试题详情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 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 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

思想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试题详情

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试题详情

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⑴ 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语调,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⑵ 生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

试题详情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虽记述的是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的写进文章,而是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

试题详情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试题详情

5、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附录一: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试题详情

4、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a.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b.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