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2045  212053  212059  212063  212069  212071  212075  212081  212083  212089  212095  212099  212101  212105  212111  212113  212119  212123  212125  212129  212131  212135  212137  212139  212140  212141  212143  212144  212145  212147  212149  212153  212155  212159  212161  212165  212171  212173  212179  212183  212185  212189  212195  212201  212203  212209  212213  212215  212221  212225  212231  212239  447090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C.一抬脚就成功。( )

D.事情在于人做。( )

试题详情

 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往文明的道路渐行渐远,越加觉得故园的亲切可爱,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当成自己的亲友、邻居、伙伴,这便是“山中访友”有别于上文“孤独与欢欣”的又一层含义。“访”的行为既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人与自然之物本无同质同性可言,物理性的对话交流不可能在人与物之间进行,因而“访”是虚拟的;人却可以虚拟对话情境,在内心与自然对话,形成一种心理场,创造一种自身精神激荡、飞升、远游的自由活动,“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种心理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因而“访”又是真实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中访友》写的是一次精神回归之旅,我们从文中第一、二人称“你”“我”的对话,从景物都一一幻成亲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这种精神回归的含义: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之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地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槃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试题详情

 孤独是每一生命物种和每一生命的生存情态,孤独感是每一智慧生命存在的基本感受。人类心往和走向大自然的动力,或许就是摆脱孤独感的欲望。所谓“山中访友”,首先是作者的孤独之旅,他说:“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这是出发时的孤独。接下来的描写让人感到意外:所谓“朋友”竟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白云……一些没有理智和情感的景物。身处这样的“朋友”当中也许更增添与尘世的隔离感、心灵深处的荒凉感。这是到访时的孤独。至少客观上有一种孤独的氛围和情境。

 然而这又是一次欢欣之旅。人的感受对客观环境的反应,常常依凭人的心理定向而产生,而变化。作者感觉的欢欣,表现在对周遭景物的喜爱上;这种喜爱又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神奇而自由的联想、想象来实现的。最为奇特的想象是作者走进树林的一段:“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人在观景时,常用的想象是我是旁观者,以我观物,此物依然此物,而我依然故我。本文的想象之奇特在于:我是想象中的参与者,不光是此物彼物相变,而且我也是变为此物或彼物,此物或彼物亦变为我,正如“不如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物化”是以欢喜欢乐欢悦为动力的,或者说“物化”本身就是欢喜欢乐欢悦的过程。

 孤独是客观的状态,欢欣是内心的感受。

试题详情

5.我学会了想象,可使景物栩栩如生。

 ①“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

 ②“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试题详情

4.我学会了用拟人的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

 走进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大伞。

试题详情

3.我学会了表现人物的性格。

 白云:“清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不仅说其颜色,还说其温柔、轻柔。

 瀑布:“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显其雄浑。

试题详情

2.我学会了文章用第二人称。

试题详情

 参考话题:

1.我学会了一组优美的词语:幽径 唱和 湛蓝 赞助 玄奥 凝神 德高望重 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

试题详情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这份教案应属“理读式”的积累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整理分析,读透文章,积累丰富的语言。

 教学步骤: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