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2055  212063  212069  212073  212079  212081  212085  212091  212093  212099  212105  212109  212111  212115  212121  212123  212129  212133  212135  212139  212141  212145  212147  212149  212150  212151  212153  212154  212155  212157  212159  212163  212165  212169  212171  212175  212181  212183  212189  212193  212195  212199  212205  212211  212213  212219  212223  212225  212231  212235  212241  212249  447090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试题详情

4、由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组成探究学习小组,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写成研究小论文,一周后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

   注意:①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②忌全面深入,谈及一面即可。

试题详情

3、教师作方法点拨:选择探究方向,确定主题,然后查询资料,并综合分析资料,初步得出结论,最后一起交流评价,并拟写研究小论文。

试题详情

2、每组将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交付教师,教师汇总归纳为1-5个探究主题,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如有问题,可留待学生课余检索资料完成。

   示例:(1)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在儒家思想中被埋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3)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4)请用事例来证明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

试题详情

1、每人提交一个问题,前后座四人一组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同学讨论。

试题详情

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例如:生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

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试题详情

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明确:(学生参见导练探究赏析3)

   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

试题详情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学生参见导练探究赏析1)

试题详情

第二课时

试题详情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